本书搭建了包括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创新中介机构和政府在内的区域创新主体的圈层结构,并根据创新价值链理论建构了区域创新活动概念模型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提升,全球生产网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不仅体现在对总量经济发展方面,也体现在诸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等质的方面。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存在着明显的两面性——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机遇的同时,又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深化对全球生产网络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认识,对我国在新时期更好地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个独立观察视角,研究重点
本书从多维度描绘“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与时代,追溯历史渊源、阐述时代背景,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历史交往,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从理论角度阐释“一带一路”的倡议与理念,包括“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关系,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的关系;从不同层次和视角描述变局与形势,引入乌克兰危机升级、大国竞合等变量,分析国际、亚洲、欧洲形势演变与欧亚地区的新特点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此外,本书还梳理了“一带一路”
消费的绿色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是经济的新动能和引擎,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2018年,第六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确定成立“创新与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课题组,课题组总体目标是加快促进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为中国提振消费内需、改善相关社会治理体系、整体推动实现
本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个别章节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发现的新材料以及近年来课题负责人陆续发表的研究成果对马歇尔计划细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成果侧重于对马歇尔计划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包括一些多年来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究。核心内容包括:战后初期美国外交政策逆转的原因;战后初期西欧经济困顿与美国对欧政策的关联;围绕马歇尔计划存在的争论;战后初期美国国内民意、国务院中下层官员对欧洲联合自救的态度;美国在西欧的生产推进运动;马歇尔计划实施期间美国在西欧工业、农业、海运业、贸易等领域的具体做法
本书通过借鉴和融合理性主义与社会心理学两种研究路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深入阐释了“国家间信任”这一“中介变量”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本书不仅有助于厘清信任与合作的复杂关系,进一步推进国际信任与合作理论研究,也为阐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历史进程与现实困境的边际解释力。
《黑龙江经济地理》在梳理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和沿革的基础上,以地理学的视角对黑龙江省发展的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经济区划、城镇化发展等现状特征进行提炼,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框架和部署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此书会为读者认识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系统的基础文献。
本书由六篇构成,分别为:市场运行、区域协调、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绿色转型与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稳增长与防风险权衡下的宏观政策——宏观政策评价报告2022;中国经济的三个趋势性变化:原因与对策;如何理解债券市场的风险?——在这种特别复杂的系统工程情形下,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将呈现违约领域多发散发、违约方向变化多端的特点;世界向何处去?——从工业化历史和发展角度看世界走向等。
本书收录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师生撰写的38篇时评文章,专家学者紧扣“两会”脉搏,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中央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十四五”规划,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产业竞争力系列报告以跟踪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揭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推动产业竞争优势的创新迭代为目标。《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3~2024)No.12》为本系列报告的第12本,主题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继第10本之后就产业链供应链问题的第三次研究。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其仔研究员组织编写,全书由总报告、政策篇、产业链篇、集群篇和专题篇构成,多角度反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问题。政策篇对产业链链长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政策、产业链生态培育等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