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受称为“英语写作圣经”、多次登上英语类畅销书榜首的《风格的要素》的启发,思考多年写成适合母语为汉语的读者阅读的“中国版《风格的要素》”——《写作的规矩》。书稿运用语言学知识,深入浅出地指导读者如何写出“明白第一、描述副实、用词平易、前后连贯、符合逻辑”的文章。初稿完成后又经过数轮教学实践,反响热烈。本书针对以大学和研究生的写作需要并向下延伸到初高中学生,对摆脱“写作恐惧症”“词不达意症”有很大的帮助。
公文写作能力是职场必备能力之一。从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的角度来看:由于近年来大学改革开始整体循着“重科研、轻教学”这一趋势,相对而言,大学教育会忽视对于学生毕业后开始工作时的实务能力(如公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由此,学生在从学校毕业,进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私企等单位,步入工作岗位后,由于其在学校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公文能力的培养,普遍会面临着公文写作能力达不到职场公文写作标准的困境。 本书归纳总结了公文写作中八种常见的问题,无神、无序、无骨、无物、无色、无范、无方、无气。列出公文写
牛轧糖、螺蛳粉、鳗鱼饭,别光顾着吃,这些美食你能读对吗?那、撒、解、皇甫,读错别人的姓氏,那场面是不是很尴尬?六安、大栅栏、盱眙、番禺,这些地名你会读吗?水獭、蜜獾、薮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原来一直被叫错了?食物、姓氏、人名、地名、动植物、词语、成语、古诗词……原来一读就错的汉字无处不在。 “不错老师”程玉合用幽默轻松的轻科普方式,向大家讲解那些生活中我们最易读错的汉字,绝对会让你目瞪口呆:原来,挂在嘴边的字一直都读错了!
本书分为15课,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与电力网、常见发电厂种类、为什么燃煤电站不环保、为什么垃圾能发电、怎样利用生物质发电、怎样利用水力发电、怎样利用核能发电、怎样利用风力发电、怎样利用太阳能发电、风光发电与储能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用途、新型电池的类型与发展、电力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等。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报告(2021-2022)》是以关涉国际中文教育及孔子学院相关研究的文献为基础形成的年度系列成果。本报告从教学、发展、影响、政策与机构等四个维度,对2020-2021年度相关文献进行集成梳理,对研究现状开展综合分析,呈现国际中文教育及孔子学院的研究发展脉络、洞悉其发展规律要义、判断其发展动态导向,以使国际中文教育及孔子学院在社会语境和学术语境中获得相应的定位和意义空间,获得功能与价值的确认与诠释。
本书为学术专著。 书稿融合了体裁分析对语篇宏观结构的分析优势和短语学研究对文本微观特征的分析特色,采用“综合对比分析模式”(ICM),在英/汉语一语者学术语篇对比分析(CA)的基础上,重点对汉语一语和二语学位论文摘要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特征予以了对比分析(CIA)。从体裁短语学角度,综合对比分析是本书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主要特色。将语步分析与语料库方法融合则可扬长避短,既能揭示考察对象在句子层面上的语言实现手段,又可反映其在修辞语步/语阶层面上的交际功能,以为意欲表达同类语步/语阶功能者提供词
本书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本书的总体框架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了自主学习的定义和理论基础,梳理了自主学习研究的发展脉络,概括了国外相关自主学习研究并进行了国内相关自主学习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还归纳了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第三章是本书研究的基础,详细叙述了“心理——能力——行为”三维评估模型的构建并依据模型实施问卷调查以验证其信度和效果。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在第三章建立的评估模型基础上展开后续实证研究。第四章总体考察汉语二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数次重要会议上针对黄河流域发展做过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所在均属于早期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在黄河文化形成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而师范教育在发掘根系及
新丝路中文 职业技能系列教材是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结合专业和职业的专门用途、职业用途的职场生存中文教材,既可满足学习者一般中文环境下的基本交际需求,又能满足学习者职业学习需求和职场工作需求。
本系列采取专项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中文教学及教材编写模式。从初级最基础的语音知识学习和岗位认知开始,将中文 职业技能融入在工作场景对话中,把工作分解成一个个任务,用图片认知的方式解决专业词语的认知问题,用视频展示的方法解决学习者掌握中文词语与专业技能的不匹配问题,注重技能的
人们对身体词的认识是与对身体的哲学认识分不开的。身体在哲学史上通常是与心智结合在一起的,身体和心智的关系问题几乎同哲学本身一样古老。本书基于语言哲学、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文化学的理论框架,遵循“词义—认知—思维—文化哲学”的研究思路,勾勒出“词义范畴纵聚合引申”和“词义范畴横组合衍生”两个层面考察整个身体词词义范畴化的过程,提出汉语言是一种“象语言”,词义取象是词义范畴化的脉络,隐喻取象是词义范畴化的机制,文化取象则预先规定了词义范畴化的方向和结果,解析身体和身体经验如何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