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学术专著。金元医籍不仅是研究医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尤其是医籍文献中口语性的语料,具有汉语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本书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归纳分析、数据统计、文献互证等方法,同时运用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医理与文理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等方法。根据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各种研究方法,以全面系统地研究金元医籍词语释义与量词特点,探求语言深层次动因与机制。其中,词语考释期望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在收词、释义、提供语源和始见书证等方面能对各类语文辞书的编纂和修订起到补
本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而编写。本教材根据人们学说普通话的认知规律并针对训练难点精心设计体例,共分六章内容,每章内容又分理论导航、开心一刻、经典诵读、歌声嘹亮、实战演练五个板块,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其中实战演练部分,涉及到口型和气息训练、字词训练、篇目朗读和绕口令练习,训练内容及形式丰富多样,力避单一枯燥。
《汉语的美丽与芬芳》是北方工业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史仲文的一本研究汉语及其美学价值的学术著作。本书以汉语语言为中心,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向内分析了汉语之构成成分文字、文辞、文句、文韵之美,向外则论述了由汉语语言为媒介的中国文学的文篇、文体、文法、文风、文论、文变六大主题。内容上既不失学术著作的文风严谨、立论清晰、见解独到,行文风格又不失轻松活泼、通俗易懂,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可帮助读者轻松跨入汉语美学之门。
本刊为连续出版物,由南京大学汉语史研究所主办,张玉来教授主编。本刊敦聘戴庆厦、丁邦新、江蓝生、蒋绍愚、孙宏开、王士元等先生为学术顾问,丁邦新先生题写刊名。以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指导,以汉藏语言比较为学术背景,立足汉语本体,注重跨语言比较,努力探寻汉语及东亚语言间的关系,特别关注汉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规律的探索。本辑发表文章涉及汉语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的相关部分,如《再论普通话船禅二母分化的条件》《汉语“天气”义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中古汉语的动量词》等,也涉及我国境内民族语言
随着山西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山西晋语区形成了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双言格局。但在山西晋语的长期影响下,山西晋语区的人们所说的普通话带有一定的方言特征,本书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从双言现象、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习得和语音特征等方面对“山西晋语区地方普通话”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反映了山西晋语区普通话使用和方言使用、语言习得、语言态度等方面的现实“语情”,分析了这种“语情”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本书对近代汉语中的使令句、使役句、致使义处置式和致使性重动句等四种分析型致使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详细地探究了它们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过程。从致使结构语义参数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汉语致使结构的句法语义特点,揭示了其内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致使、处置和被动三者之间的句法和语义异同。
本书是连续出版物,由中国语音学会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承办。每年两本。本期文章包括《普通话舌尖元音主要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英语学习者擦音-元音协同发音中的声学线索和感知研究》《人工耳蜗儿童汉语声调的习得》《布努语基础元音格局》《潜山市油坝话声调系统研究》《新会会城市方言3个降调和2个升调的感知研究》等。本期文章重点在二语习得、儿童语言习得及普通话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方面。本书的连续出版在中国语音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本书以现代汉语“V着V”及相关结构为研究对象,坚持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v着V”结构及相关结构进行描写和比较,同时结合功能语法与认知语法的理论与方法,对动词作状语的原因进行详细而系统的分析和解释。
本书运用会话分析、互动语言学、浮现语法等当代前沿语言理论深入探讨了汉语口语语法领域的诸多重要议题。全书理论思辨与个案分析并重,视野开阔,见解独到,论证精辟,创见迭出,贯穿新意:首先,该书首次提出“词汇语义学的浮现观”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语义的浮现本质;其次,以丰富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多模态资源(譬如词汇、语法、韵律和身态手势等)在言语情态表达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再次,以互动交际框架审视语言形式,深刻揭示了言语行为与社会因素的互动以及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共变关系;最后,采取跨语言的视角,极大地开
本书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12种神兽为切入点,介绍了该瑞兽的形象传说、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在故宫建筑、文物藏品中与该瑞兽相关的形象元素的体现。全书使用了大量手绘及照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巧妙而深入地挖掘众多中国神话和传统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