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伍德的《小说机杼》是对于小说魔力的一次精妙探析。这位当代著名批评家将带领读者深入体察故事运作之机制,由此提出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说自己“了解”某个虚构人物时,我们在表达什么意思?故事讲述的细节由什么构成?何为成功的隐喻?现实主义现实吗?为什么有些文学技巧过时,而另一些却保持活力?
从“荷马史诗”到《让路给小鸭子》,从《圣经》到约翰• 勒卡雷,詹姆斯·伍德取材之
这是一段令人着迷的记忆之旅,一部坦诚无畏的家族史之作。本书是作家继《萨拉米斯的士兵》之后,重返西班牙内战题材的作品。他以家族中加入佛朗哥军的马努埃尔·梅纳为主人公,忠实记录了自己对他一生不同时期的追寻与探索,揭露了其家族最令人不安的过去。男孩梅纳为不公正的事业而战,最后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死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作者深刻探讨了英雄主义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反思了本国的历史,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其对人性的戕害,倡导和平。
《作家们》是一部由七个独立而又相互交织的故事组成的小说集,每个故事都深刻地揭示了作家们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生活的复杂性。
首个短篇小说的男主角马蒂亚斯·欧勒班是一位在深夜里与绝望和自杀念头斗争的作家,他的故事是对生命脆弱性和个人抗争的深刻反思。《游牧族与死者的演讲》讲述的是一个被囚禁的女作家在孤独中用文字构建起自己的世界,用演讲互换自由和反抗的故事。《开时》带我们回到了一个男孩的孩提时代,他在教室里的写作经历,展现了创作最初的纯粹和对权威的无畏挑战。
本书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包含“伊利亚随笔集”和“伊利亚随笔续集”),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如“基督慈幼院三十五年前”“过去和今天的教书先生”“天才之非癫狂说”“家不够家也是家(驳流俗谬见之一)”等。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受《鲁滨孙漂流记》的启发创作了这本小说。
泽玛特一家遭遇海难,逃到一座荒岛,不同于鲁滨孙最终回到了英国,这家人始终没有离开这座被他们命名为新瑞士的岛屿。他们在这座岛上平静地生活了十年。在第十个年头,他们发现一块写有求救信的布条,随后在附近一座小岛上找到了海难幸存者英国姑娘珍妮,她是英国蒙特罗斯上校的独生女。不久后,英国的 独角兽号因遭遇暴风雨而偏离航线,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新瑞士岛,它是来寻找珍妮的。他们会登上这艘船离开吗?
书
我的生活还从未像现在这样幸福过!……我竟然在监狱里得到了幸福,这是不是很有意思?
主人公法布里斯英俊单纯,出身上层贵族家庭,耽于幻想,崇拜拿破仑,只身前去参加滑铁卢战役,吃了不少苦,灰溜溜回到意大利。在一次争风吃醋的争斗中,他杀死了情敌,被对立派投入监狱。他在狱中爱上了监狱司令官的女儿克莱莉娅,品尝到极致的幸福……《巴马修道院》围绕主人公法布里斯的遭遇探索了生存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既活得幸福又不丧失个人尊严。无论从作者自己
本书以富有潇洒、高傲冷漠的达西和贝内特家机灵睿智、任性直率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因为“傲慢”和“偏见”在爱情中的激烈冲突为核心,以伊丽莎白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恋故事为辅,风趣幽默地展现了当时英国贵族女子的婚恋状况,反映了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杜拉斯作品因其多样性、复杂性、深度和广度而常常被认为晦涩,她本人也因此备受误解甚至质疑。国内资深学者、杜拉斯研究专家户思社对玛格丽特·杜拉斯文字和非文字作品进行全方位解读,为我们还原一个被热爱也被误读的杜拉斯。这是一本关于杜拉斯的研究专著,也是关于法国文学研究的书杜拉斯的生命和写作见证了整个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她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学的,还有非文学的。她用文学来呼唤自己的信仰和良知。我们在阅读中,体验杜拉斯
本书是关于杜拉斯的学术随笔,作者是我国知名杜拉斯研究者,也是法语学者和译者,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老师。本书从杜拉斯在中国的译介接受、杜拉斯的写作阶段与母题、杜拉斯的经典化乃至传奇化(包括其通过写作自身建构的部分)、相关书籍及专著的介绍等角度出发对杜拉斯及其文本进行阐释,其中穿插着作者在研究、翻译杜拉斯的过程中发生的奇遇与生活的转变。本书除了关于杜拉斯的论述文章,还收入两篇黄荭、袁筱一和法国杜拉斯研究专家阿梅尔的对谈,以及两篇为发表过的杜拉斯相关的短篇作品。
在两起伪装成自杀的凶案现场,警察发现了一个类似断头台的神秘符号。调查首先将亚当斯贝格总探长引向10年前发生在冰岛的一起旅行者被困引发伤亡的事件。随后新线索又将调查人员引向一个热衷于复原法国大革命议会辩论场景的罗伯斯庇尔著作研究协会。历史、变装、冰岛、人骨……顶住不被部下理解的压力,经过层层抽丝剥茧,亚当斯贝格终于揭开了10年前旅行意外的真相,揭穿了凶手的伎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