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了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西方翻译理论概述、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本书第二章为英语翻译概述,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英语翻译进行了阐述,依次是英语翻译的过程、英语翻译的性质与分类、英汉翻译的基本技巧、翻译基本问题的阐述;本书第三章为跨文化交际概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概括论述,分别是跨文化交际相关概念界定、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跨文化交际之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之非语言交际;本书第四章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英语翻译,主要介绍了
本书在网络新媒体传播造成符号泛滥与意义断裂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符号学作为参照,在中西文化交相互视下,从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献史料中钩沉、抽绎其中包蕴的或先民在文化实践中业已展开的符号学思想与方法,从关键概念“礼”“道”“名”“法”“易”“文”六个维度的比较阐释入手,进入先民的文化实践与理论思辨活动之中,探析中国的文化符号传统,进而从意义的生产、表达机制中探析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与传播思想。 本书对中华文化典籍中蕴藏的符号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同时,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本书由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专家撰稿,全面系统阐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两个结合”重要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性探索。该书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深刻意义。
本书讲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融入的客观基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现状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与利用等内容。
《中华文化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发展目标为根本遵循,坚持贯彻使中华文化倡导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成为每个港澳台侨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圭臬,形成客观科学的历史观、疆域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中华文化概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演进逻辑统领全书撰写思路。导言阐述大历史观:中华之为中华;第一章盘点中华文化形成的不拔之基;第二章洞悉儒道佛哲学思想;第三章提炼千年道统的中华
该研究年鉴包括学术前沿、研究综述、考古发现与研究、版本整理与研究、著作简介与论文摘要、港台地区及海外研究、学术组织与专家、论文著作索引、研究动态、后记等板块。整理本年关于司马迁、《史记》的研究综述 ;本年有关《史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史记》版本和校斟研究、词语考证与语法研究;重要研究著作与论文集简介、重要论文摘要;还涉及《史记》在港台地区及海外的研究;聚焦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某位专家及学术组织的论文和著作并展开研究;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是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年鉴,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能力。本书是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教材, 由45所院校50多位中国历史文选课教师共同编写, 自2007年由我馆出版以来, 深受使用该教材师生的欢迎。根据该书编委会的安排, 对第三版进行修订, 更换部分篇目, 教材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本书曾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008年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本套“中国历史故事”以二十四史、清史稿、通鉴等正史为底本,生动讲述各个朝代的著名历史故事,从而串联起整个历史发展轨迹。讲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讲解相关传统文化常识,提示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了解正史、拓展视野、启迪思考、认识自我的历史启蒙书。史实可靠,讲述生动,插画幽默。本书为清朝部分。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本书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相结合,全书框架清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共包括七个项目,分别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中华茶文化、中华地方文化、中华酒文化、中华戏曲文化,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