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 “天体星象纹”与古代天文学知识息息相关, 是先民观照自然、思考自我而萌发的宇宙观的物化, 它常现于礼器, 是先民祭祀活动中沟通天神的钥匙, 它反映着先民天文、科技、工艺发展的水平, 亦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分工、社会矛盾, 及其宗教思想。“天体星象纹”产生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古人对自然天体运转规律的认识加深, 以及古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进步, 它的图形、图式及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从初创时期的粗砺到鼎盛期的规整而精密, 从器物纹饰构图的中心到晚期的边缘化表达
本书解读了70余处巴丹吉林沙漠岩画遗迹,剖析了490多幅岩画,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对岩画遗产的研究及其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呈现了《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25件国宝的故事内容,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引领读者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新郑赵庄、登封方家沟、登封西施以及新密李家沟等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进展;最后对郑州地区新发现与中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考古成果进行综合讨论,系统展示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简帛研究的结晶之作,涉及云梦秦简、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天长纪庄木牍、尹湾汉简等诸批重要简牍的专题研究,以及简帛学的学科分支、中国简帛学体系的构建、出土简帛整理的理论与实践、简帛学史的理论总结与研究等有关简帛学理论与学科建设问题的系列前沿思考。该书研究既专注于中国境内出土的简牍帛书资料,亦涉及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国家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与国际合作;既关注东亚范围内汉文简牍的出土,亦留意我国古代民族文字简牍的价值与意义,具体研究实践与理论凝练提升并重,立足中国与全球视野并举,
本书辑录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史学家王恩田先生关于古史研究的论文,以商周史为主体,上迄新石器文化,下至秦汉。关于周、鲁、齐、秦、晋、虢、秦、楚、燕、吴、宋、曾、纪、杞、滕、邾、费等先秦古国的史地问题,均有专题论述。作者运用古文字、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旁征博引,慎思明辨,提出很多新观点。对于素来苦于文献匮乏的商周史研究,作者充分发挥考古学补史证史的作用,大大拓展了商周史的研究空间,体现了其恢宏的学术视野、精深的研究能力和厚实的史学理论功底。
本书搜集了敦煌变文、王梵志诗、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等敦煌俗文学和俗文书中的通读字,共收1199个字头,按现代汉语拼音音序加以编排,书后附四角号码检字可供查找。一方面是为敦煌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书,另一方面又是提供了可供讨论研究的材料。 作者通过对敦煌通读字的考辨,发现有些辞书中找不到用例的所谓“死字”,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而活在敦煌的俗语言中。这些发现对于汉语词汇研究和辞书编纂,也是很有价值的。
玉器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身份标志,玉器的使用则是当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史前和夏商周三代玉器及用玉制度的研究成果,分“玉之辨”“玉之用”“玉之埋”和“玉之史”四个主题,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和考古材料三个维度,对当时的玉器和玉文化等诸方面做出了具有深度的综合考察,希望由此揭示中国早期玉器所蕴含的礼制传统和政治文化内涵。作者亲身参与了多处重要先秦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在此基础上有机结合文献记载,因此对先秦玉器与玉文化得出了确实而透彻的认识。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山东省是汉画像石的重要发掘地,其中沂南北寨汉墓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座被科学发掘的汉画像石墓,意义价值巨大。本书作者以汉画的世界为题,从一座汉墓一个世界,汉代人的世界观,农业文化的基本形态,多神崇拜,儒家思想主导等五个章节,对汉画像石的整体轮廓及以北寨汉墓为代表的个案进行了深入梳理、阐释,将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