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案例方式介绍了如何用材料计算软件考察材料的成分、结构变化对材料性质或器件性能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原子模拟、分子动力学、蒙特卡洛计算、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有限元计算等方法,应用GULP、LAMMPS、ATAT、VASP、CASTEP和ANSYS等常用计算软件,针对某些特定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等体系,考察它们的表面、界面和纳米结构乃至器件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性质。
内容提要本书共分10章,主要介绍材料加工成形过程中的金属学和力学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材料铸造、焊接、塑性成形金属学原理和固态成形力学原理等内容,使读者了解材料加工学在材料开发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对材料成形过程及其基本原理有实质性、深入的理解。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供从事材料类工作的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介绍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常用分析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验方法、仪器结构和应用范围。内容包括:光学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热分析等。
此书内容涉及线弹性、弹塑性结构与材料的描述和计算。从微观、细观到宏观损伤,从材料损伤的驱动力、门槛值模型到各个阶段以至全过程的强度计算准则、损伤演化速率、寿命预测,并分别而具体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书中提到的载荷形式涉及到单调和疲劳载荷,包括从低周、高周至超高周,以及多轴疲劳加载。书中所论述的与加载方式对应的各个临界点、线、全过程曲线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几何图形,都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计算表达式、几何含义和物理含义。在各章节尾,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分别给出了材料或机械构件的具体计算实例、计算方法
本书共7 章,内容主要包括:绪论、试验检测管理、材料性能检测基础知识、工程材料常规力学性能测试、工程材料疲劳性能测试、工程材料断裂韧性测试、工程材料无损检测技术。本书结合现行规范和试验检测实际进行编写,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类、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类及相关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从事交通、土木及建筑类施工、试验检测、工程监理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第3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对原有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在编写顺序上,仍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教学的思路,从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开始介绍,然后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材料热处理中的组织结构转变进行了介绍。全书共分九章,分别介绍了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基础知识,钢的热处理,金属材料,铸造成形技术,锻压成形技术,焊接成形技术,非金属材料及其成形技术,金属零件的失效、选材及加工工艺的选择等内容,同时,书中还补充了新型材料的相关内容。本书配套了微课、习题答案、相关视频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对材料研究过程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核磁共振谱及各种电子显微镜等,其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综合领域。本书主要是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注重实用性,能提高材料类专业学生从事材料研究所必需的实际技能。本书可以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以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实验教师培训参考书。
《材料现代分析技术》主要介绍材料三大要素:结构、形貌和成分的分析技术及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结构分析技术主要为衍射技术,包括晶体的投影与倒易点阵、X射线的物理基础、单晶体和多晶体X射线衍射原理、分析及其应用、电子衍射(高能电子衍射TEM、HRTEM和低能电子衍射LEED)、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中子衍射ED等。形貌分析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原子力显微镜AFM。成分分析技术主要包括特征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AE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特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物理性能相关参数的测试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其原理简单、便于操作,且对其他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测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全书共分为7章,涵盖了材料基本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光学性能、磁性能以及其他材料性能等参数的测定方法。
本书系统阐述了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各种物理性能,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受力形变、脆性断裂与强度、热学、电导、介电、磁学和光学等性能。掌握这些性能的有关物质规律,可为判断材料优劣,正确选择和使用材料,优化材料性能,探索新材料、新性能、新工艺奠定理论基础。本书可供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的各类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