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可液化土层中地下结构-邻近地上结构系统的抗震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可液化土层中结构-士体动力相互作用与地下结构-士体-地上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地下结构-邻近地上结构系统地震响应规律,发展了地下结构抗震分析和实用设计方法,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地下工程抗震实践。
本书以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为实证案例,基于四大次叠合的日常活动和出行选择的理论诠释框架,从“时间+空间+家庭”三要素互视角出发,对大型保障性住区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特征、时空集聚模式、出行路径、出行机理方面进行了验证,并对其做出理论上的修正、推导和提炼,进而提出了“理想生活圈”建构的合理路径。本书还对南京市大型保障性住区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按照“理想生活圈”操作路径,分别对大型保障性住区“生活圈”进行识别和评估,在总结该类住区“生活圈”所面临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政策、经济、文化、空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第2版)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概要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城市公园设计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第三至第五章依据我国最新的城市公园绿地类型,介绍了综合公园、专类公园以及其他类型城市公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第六章理论联系实践,剖析了三个城市公园设计的实践案例。全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整理编写,增加、更新了一些新的案例和标准。全书图文并茂,理论结合实例与案例,注重先进性、新颖性与代表性,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城市公园及其设计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达到让读者了解城市公园的
本教材以三大构成原理 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下的 研究热点,按照知识学习的 习惯、教学的规律,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注重构成形 态概念的输入,将具有典型 形态特征“点、线、面”“线 、面、块”单独成章,将平 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 成的基础知识部分与其原理 分开讲授,在模糊三大构成 的边界感同时,使得各自的 知识点更加清晰、易于理解 。本教材更加关注构成中的 “形态”本身,由“形态”的基 本概念入手,详细讲解了从 平面形态到立体形态的变化 过程、构成法
水是城市的灵魂,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往往是一座城市的靓丽名片。本书稿首先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范围、类型和功能进行了阐述,重点突出城市滨水空间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并说明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成果。本书稿积极倡导生态优先理念,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针对国内城市滨水空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从生态水文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基础理论出发,总结了作者在滨水空间生态景观建设方面十几年的实践成果和探索经验,涉及防洪除涝、生态景观、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专业领域。此书以问题
在城市更新发展大背景下,游憩公共空间日益成为全域旅游建设关注的重点。本书着力于探寻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更新迭代机理与演化规律,尝试提炼和总结城市游憩公共空间主要提供机制与方式,并从供给侧视角遴选公园绿地、商业(购物)中心、特色街区、工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等专题,甄别和剖析发展“阻力”“痛点”,推演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更新策略与实践路径,旨在加速促进高品质城市游憩公共空间再生。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阐述了地下空间相关的概念、定义以及与地下空间相关的标准规范等;第二章阐述了与地下空间相关的政策与要求等;第三章主要从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地下空间数据建模方面阐述了相关进展与趋势;第四章从地下空间设施、地质地层、地下管线方面介绍了地下空间数据标准;第五章以广州市为例,分别介绍了地下空间设施、地下管线数据、地质地层数据采集管理系统的功能;第六章分别以地质地层、地下管线、地下管廊、地铁等数据为,介绍了地下空间数据三维建模技术;第七章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了全空间(含地下空间设施)、地
城市空间活力一直以来是规划界关心的重点议题。随着物联网、3S 技术 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以GPS 数据为代表的包含丰富时空间行为信息 的高精度行为数据成为可能,为基于行为的城市空间活力动态规律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现代时空地理学下的理论体系和时空间分析技术方法 也不断完善,形成了理解地理时空与群体行为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方法,尤其 通过与多源时空数据的相互融合大幅提升了数据信息挖掘的广度和深度,为本 课题提供了关键性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近年来,我国采取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成为当前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各地的城市发展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部分城市仍然维持向外扩张的趋势,相当多的城市和区域已经开始探索适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对建成区进行重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在技术上更为复杂,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更高,人们必须与当地居民进行更深的互动,并充分反映当地的发展需求。城市设计实践也由此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变。1. 基于国际视野,讨论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的范式转变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 交流国际上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工作经验,探
本书将合约分析引入空间存量规划,从制度约束层面的缔约背景、系统组织层面的路径策略、模式层面的关系-要素-结果分析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适合于分析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的合约分析框架;之后以以制度约束层面的缔约背景为考量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进行理论模型与经验案例的对话分析,拓展了城市规划“实然”研究路径,有助于提升存量规划背景下城市空间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