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旅游地学原理》是《旅游地学原理》2006年版的修订本,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旅游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涉及地学旅游资源分类、地球表层系统时空背景、地球结构及演化、地质作用类型及景观特征、民俗与图腾及其地学环境、古建筑与宗教及其地学环境、聚落景观及其地学环境、地学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与开发、旅游地分类与旅游区划、旅游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地学珍品宝玉石、地质公园和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等各个方面。《新编旅游地学原理》融入了近年来旅游地学发展的新观点、新成果,特别是对于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背景进行
《遗产》是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遗产与现代化、遗产与东西文化交融等多个遗产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研究前瞻性。
《太平洋岛国研究》是由聊城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探讨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现实诸问题,重点研究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化、政情政制、对外关系、经贸旅游以及区域一体化。本书是第5辑,设政治、外交、文学与艺术、教育、人文交流、书评、资料等栏目,作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多维的研究视角对太平洋岛屿地区和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历史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学理探索,为深入太平洋岛国研究做了有益探索。
本书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社精选的已经发表过的24篇文章合集,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中国边疆与中国边疆学的内涵、中国边疆学话语体系建设、如何构建中国边疆学体系,以及对《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这一重要著作的评价等。其中有国内建国后发表的第一篇明确提出“中国边疆学”的论文,从发表的年代也能够反映整个学科建设的轨迹,这对于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早、使用时间久、空间跨度大的人工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其历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随着大运河申遗的成功,有关运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重视,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研究视角和领域不断拓宽。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带研究院和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大运河工作委员会联合编辑出版《运河研究年度文选(2018)》。该文选对2018年大运河的相关研究进行摘选,分别从总论(运河学与运河文化)、河工与漕运、运河文学与民俗文化、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当代运河、世界运河六部分进行整理和收录,从一个
本集刊是专注于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所刊论文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也会刊登与运河有关的自然科学如地理、工程、水利、环境等方面的论文。主要专栏包括:“理论研究”,着力进行运河学及相关研究方向的学科理论、研究方法探讨;“专题研究”,探讨运河发展史、运河区域社会变迁、运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新书评介”,点评近年出版的学术著作,向读者介绍其价值及阅读路径;“研究综述”,评介当年运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总结过往,为读者提供学术资讯;“史料拾遗”,对新近发现的与运河相关的史料进行解
本图集甄选了38幅汕头最珍贵、**代表性的疆域图与近代城市地图,时间上起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下迄于1948年。本图集作者对这些地图逐一进行整理、考订地图相关信息。本图集全面反映了此类地图的演化脉络以及汕头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本图集的出版,无论是对汕头城市史还是对地图学史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书主要通过选取徽州传统村落:唐模村、龙川村、万涧村、历溪村、瞻淇村、石潭村、尚村、石家村、石门村、卖花渔村、万安古镇等,用以点带面的、述今追古、知识与故事相结合等方式,讲述了徽州传统村落及传统村落所蕴藏着的山水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建筑、民俗非遗、物产生活、美食美景等重要价值。同时,将国家及安徽省为保护、发展、传承徽州传统村落所进行的工作及成效穿插其中,表达传统村落的现实意义和复兴途径。
中国边疆研究所(原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先后由翁独健(已故)、吕一燃、马大正、厉声任主任。主要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科研改革开放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优秀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组织和协调本单位及全国边疆史地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本学科的学术繁荣,为维护国家统一,为我国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中国边疆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编辑出版,本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