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研究》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与西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本刊主要刊发关于唐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唐代文学创作与作家研究(除总体综合研究外,包括对诗、词、赋、散文、骈文、小说、俗文学等各体文学及其作家的研究)、唐代文学文献与史料研究、唐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唐代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唐代文学的接受史与传播史研究、域外唐代文学及文献研究等。
本书主标题取自美国人阿林顿著作《青龙过眼》。该书配图形象生动:青龙反拿望远镜,镜头下的西洋人显得渺小。青龙与洋人之间存在误读。“青龙过眼”描述了一种文化隔阂,一种文化视差,提供了一个支点来探讨中西文学交流中的现象。“读”与“误读”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在中德文学交流过程中也衍生了不计其数的类似情况。本书共收录27篇论文,分“德风东渐”和“东风西传”两编,上编聚焦于德语文学在华译介,下编重点关注中国对德语文学和德人的影响,深入探讨中德文学交流中的“读”与“误读”。
《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主办,旨在反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状况及其前沿动态的专业学术刊物,设有特稿、笔谈、书评、访谈、专题评论、前沿综述、会议纪要、项目动态、论点汇编、新资料、特藏文献等栏目。本书是第五辑,分为特稿、文学所记忆、古代小学研究观澜三个部分。
《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集成》共收录日本江户时代汉学家为中国历代诗文集撰写的注释着作凡五十种,共二十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域外的汉文古注本着作群,可以说日本汉学家的贡献最大,着作最多,其古注本的学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均极高,总集类的着作涵盖汉、魏、晋、唐、宋、明等各个时代,别集类则对陶渊明诗、杜甫诗、陆游诗、朱熹诗、宋代禅诗皆有细緻深入的考索与研究。
《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丛刊》,凡收录中国文集日本古代评注善本佳椠五十一种,涵盖“总集”“别集”“诗文评”三类,影印裒为四辑,此第4辑也。古谚有云“尝一脔可知鼎味”,是刊之选,飨以阅者窥见华夏集部学术在其日本注本中之整体风貌与嬗变。本《丛刊》共分四辑,第1辑为别集之注,第2至4辑爲总集之注。本书主要收録了江户时代(也收入了少量室町、明治时代的注本)日本学人撰作的中国文集的注本,也包括少量的评点本。
《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丛刊》,凡收录中国文集日本古代评注善本佳椠五十一种,涵盖“总集”“别集”“诗文评”三类,影印裒为四辑,此第2辑也。古谚有云“尝一脔可知鼎味”,是刊之选,飨以阅者窥见华夏集部学术在其日本注本中之整体风貌与嬗变。本《丛刊》共分四辑,第1辑为别集之注,第2至4辑为总集之注。本书主要收录了江户时代(也收入了少量室町、明治时代的注本)日本学人撰作的中国文集的注本,也包括少量的评点本。
《中国文集日本古注本丛刊》,凡收录中国文集日本古代评注善本佳椠五十一种,涵盖“总集”“别集”“诗文评”三类,将影印裒为四辑,此第3辑也。古谚有云“尝一脔可知鼎味”,是刊之选,飨以阅者窥见华夏集部学术在其日本注本中之整体风貌与嬗变。本《丛刊》共分四辑,第1辑为别集之注,第2至4辑为总集之注。本书主要收录了江户时代(也收入了少量室町、明治时代的注本)日本学人撰作的中国文集的注本,也包括少量的评点本。
本书收录林文月教授十三篇文章,撰于作者在台湾大学任教期间。主要内容有:六朝及唐代田园、山水、宫体诗等研究;作者的外祖父连雅堂先生的为人与文学生活;《长恨歌》与《源氏物语》比较研究等。六朝文学是作者学术兴趣和专长所在,本书所收各篇文笔清丽,见解独到,颇具启发意义;对外祖父的追忆,融入个人情感,在书中极有分量。作者较早从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译有多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本书附有其对《源氏物语》的部分译注,便于读者阅读比较。
本书是一部研究民国时期(1920-1949)的中学生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的专著,全面考察、梳理了中国新文学走进中学教育、被中学生们广泛阅读并被他们喜爱、模仿试作和创造性地转化的情况。全书共三编,具体分为八章,先从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时代演变,中学体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编审和使用体制等方面探讨民国中学生接受新文学的大背景,再从国文教材、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校园活动等方面分别考察中学生接触、接受新文学的具体情况,最后从作文教学、中学生文艺两方面考察中学
本书共分4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类别、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语文教育价值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育人价值及开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