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傅雷、朱梅馥、傅聪创作的书信集,编者是傅敏。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傅雷家书》里倾注了傅雷夫妇对长子傅聪及儿媳弥拉的浓浓爱意,体现了傅雷“因材施教”的教子观念。
张养浩为元朝一代名臣,当世名流,元曲之宗,有质有文,有功有德,“文章政事,一代典型”,卓然为后世楷模。本书以古籍记载和张养浩的诗文为依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张养浩朝上为官直言敢谏、云庄归隐文名远扬的传奇人生,为读者开启穿梭时空的“月光宝盒”,使读者与张养浩面对面对话,体会张养浩的廉政修养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书为作者1998年5月-2002年8月留学韩国期间的日记,记录了日常学习、生活、交游情况。作者作为较早走出国门的一批留学生,回国后又数十次应邀前往韩国大学及学术机构参加学术活动,对韩国学界的人文掌故、学术流派、研究趣向,以及韩国的历史文化、人文风尚多有了解。这本日记记录作者留学韩国期间学习生活的艰辛和自强不息的追求,对世纪之交韩国当地的习俗风尚、学术界趣事也多有触及,反映出中韩建交之后两国人文交往的点点滴滴,是一部融中韩学术文化、人文交流于一体的实录性著作。
本书分18章生动记叙了许业培一生如同蜡烛毁灭自己、照亮他人的感人事迹。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总能在当下的语境中生成新的意义。《史记》便是我们必读的史学和文学经典。今天我们该如何用现代的眼光重读《史记》?如何让《史记》与我们当下的社会和个人生活发生关联?杨鹏先生对《史记》人物的点评独辟蹊径,他带领读者打通东西方视野,将《史记》中人物的命运与故事置于更宏大的时空结构中进行考察,让我们真正领会传统经典中所蕴藏的民族智慧,以及个体可能达到的道德高度。本书共27章,点评了大禹、商汤、周公、周穆王、子产、孔子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以这些人物为切入口,带来一
本书内容由“七一勋章”获得者、安阳军分区原副司令员王占山的口述史和其家人、战友、朋友的回忆讲述构成。王占山作为一名老兵,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上百场战斗。面对枪林弹雨,他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我国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和平时期,面对功勋荣誉,他从不以功臣自居,不计较个人得失,退而不休、情系国防,为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贡献力量。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王占山“七一勋章”。
本书试图揭开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武将演化成“义”的化身,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演化轨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会更有意义。关羽作为古代历史人物,其对今天,特别是对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这种现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寄托着普通百姓的精神理想,因此,关羽的民间形象一直被概念化,甚至神化。历史上的关羽,其人物生平和事迹当然也会被虚构。
本书以权威的史料为基础,还原了韩信从一个胯下之夫,成长为战必胜、攻必取的一代“兵仙”的人生历程;用冷静而不乏温情的文字,刻画韩信的“谋战”智慧,解读其一生的得失之处。
本书以李靖的生平事迹为主线,以隋末唐初的动荡社会为时代背景,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隋唐历史画卷。在此基础上,浓墨重彩地记述了李靖一生征战的传奇经历,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不同于民间传说的战神李靖形象。
本书以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岳飞一生转战千里、收复失地、抗击外敌的经历,并且将岳飞立志收拾旧山河的凌云壮志,与朝廷中只顾个人利益,置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昏君奸臣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深刻揭示了自私自利者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只能成为时代小丑并被历史所唾弃的深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