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DJ016,已结项,成绩良好)的最终成果,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详实的档案资料去尽量还原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1956)农村社会变迁的历史。书中客观梳理了这一时期发展农村经济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分析了这一时期农村的变迁与发展,再现了这一时期乡村社会格局、经济发展、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改造和重塑,反映了农民生产、生活等诸方面的情况,从而探寻中国乡村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和路径,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文化心理学是通过文化来考察和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开始重视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问题,并开始重视关于文化心理和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文化心理学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活动、文化指向、文化内涵,等等之中,揭示、探索、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行为。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文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到心理学的对象,即怎样对待人的心理行为的文化内涵的问题;二是涉及到心理学的学科,即怎样对待独立科学分支的文化特性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常常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本书是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北京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和市民政局相关领导的指导下组织编写的第十部“北京市社会心态蓝皮书”。本书主要包括三部分:总报告、社会心态调查篇和社会心理服务篇。首先,总报告系统地阐明了 社会心态的内涵与结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内涵、2022-2023年北京市居民社会心态现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社会心理服务促进居民社会心态的途径。其次,社会心态调查篇分析了北京市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国家自豪感、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的
短视频公共平台已成为公众尤其青年群体进行个人表达和社会互动的新空间,也成为当代青年构建身份认同、积累社会资本的新场所。本书采用保罗·利科的叙事理论,从“自身解释学”的角度出发,对当代青年建构身份认同的路径进行探讨。本书认为,作为物质性和可供性,短视频公共平台为当代青年在其中的表演和叙事提供基础和保障,其平台的社交关系的功能性建构和以人为媒的社交关系再造,也是当代青年此后与他者发生互动、进而建构身份认同的前提。其次,短视频中,当代青年以与价值符号相对的、来自生命最本真的身体和生活状态作为
本书分为三篇24章,第1章概述,第2章测量和科学探索,第3章准则关联的效度,第4章建构验证,第5章信度,第6章社会行为研究中的几种测量方法,第7章科学与科学探究,第8章定义与变量,第9章理论、问题与假设,第10章研究设计:基本原则与概念,第11章研究中的人为和陷阱,第12章实验设计,第13章准实验设计,第14章非实验设计,第15章抽样引论,第16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程序集,第17章简单回归分析,第18章多元回归分析,第19章分类自变量,第20章多个分类自变量:因子设计,第21章周性-处理-
本书通过对“市民社会”这一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前的著作中,屡屡出现的一个专有概念的寻根探源,概述了从青年马克思的政治理想,到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费尔巴哈与黑格尔思想的批判,再到唯物史观的正式确立这一发展过程,强调了基于市民社会概念的唯物史观,对马克思寻求人的解放的政治目标的实现的重大意义。本书还从不同的视角挖掘唯物史观的生存论意义,以期还原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是建立在多学科支撑的基础上的,并具有多学科视野中内含的价值维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经验,既为谋求
社交礼仪能够改善社交软环境,促进社交持续发展,是社交的无声招牌。本书知识解析实用规范,实训活动丰富具体,主要包括礼仪入门、形象礼仪、交际礼仪、通联礼仪、职场礼仪、民俗礼仪和涉外礼仪7章,涉及不同场景的礼仪知识,构成了“礼仪知识+典型案例+知识链接+课后习题”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仿真教学情境中完成理、实一体化礼仪训练任务,培养优秀的社交新秀。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各专业学生提高礼仪素养和沟通能力的教材,也可作为各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关职业岗位培训的实用教材。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
21个疗愈故事,21个与生活格格不入的人自我疗愈的历程.
我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我也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和他在一起非常不快乐,我感觉特别卑微,可我像是被诅咒了一样,离不开他。我做得好他们才爱我,做得不好就不爱我。我必须不犯错才能得到他们的爱……因为怕受伤,于是假装不在意;因为怕失去,干脆就不要开始。我非常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却又是如此的无助,无力。我感觉自己是多余的。从我出生开始,我就
本书以1学期/16周/每周4课时作为基本架构,分为 基本沟通技巧与 具体沟通情境两大部分,针对大学生将要面对的升学、求职,设计了面试沟通相关内容;针对媒介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了社交媒介沟通相关内容;针对专业特点与未来从业趋势,设计了影视项目沟通相关内容;针对大学生心理,设计了自我沟通管理相关内容……可以说,每周的课程设计,都力图实现针对性、普适性、实用性的统一与理论、技巧、实训的兼及。
本书分为理论新探、社心观察、研究报告、青年论坛四部分,收录了《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的人民向度》《社会心态研究视角下的心态秩序建设》《被滞留的花朵: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思考与对策》《老年人社会心理的研究与展望》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