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本书即以他授课讲稿为底本,梳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生态与流脉,内容涉及旧派小说、诗词、戏曲、谣俗的延续与传承、新诗、新小说、新观念的缘起与成长。书中论述了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巴金、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作者以宽厚的史学观,聊天式的讲述,打开民国文学的生态之门,文与人,都因作者的关照展现出立体生动的一面。
本书曾以《民国文学十五讲》行世,此次出版新增《方言·谣俗·野调》《诗人巴金》
本书是一本文学理论类图书,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并深入研究。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才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全书共十二章,系统地对各个时期典型文学作品创作的背景、特点、情感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满足当代人们对文学研究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文学健康持续发展,改善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研究方法透视,是对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理论方法的剖析和透视;下编为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是对钱玄同、王国维、鲁迅、徐訏、毕飞宇、葛亮、李应该7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编辑生涯、人事交往、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的考证、研究和评价。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其作品中。本书对冯氏零散的文艺思想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与整理,进而结合晚明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总结、探讨其文艺理论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尤其宏观的“发展演变”研究几乎被忽略。本书专研于此,取得了一些收获。第一,对“文体”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第二,本书首次宏观地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单纯文体”、“浑和文体”及“大成文体”等概念,为宏观地研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开启了一扇窗户,提供了可靠的“抓手”。第三,本书对文体融合的方式、文体剧变及其促发因素、以文为诗、以诗
本书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起源与类别入手,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之后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并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性意义,最后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化机制运作的规律与特点。
本书包括绪论和八章内容。从文人时代的终结、晚清“今文学”运动的勃兴、现代性的时空观念、政制观念、民族国家意识、世界主义意识、革命思潮、女性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等方面探讨了晚清文学对理想文明的想象, 揭示了近代公羊三世进化观、“文明国家”思想、华夷之辨、大同思想塑造出的现代乌托邦及其独特性。以“文化复兴”观照“民族复兴”, 推动全球化语境中激活中国复兴话语体系。
本书主体部分分为六章,结构上体现纵向时间发展和横向对话关系两条脉络。第二第三章围绕文类输入问题,与同期短篇小说作品翻译对比,关注民初通俗领域多层次的“翻译”现象。第四章关于清末民初“短篇小说”风潮下通俗作家的小说理论译介、运用和改造,在整体化的文学潮流中考察通俗生产的独特贡献。第五章以文本解读为主,借用西方文学中的“情节剧”概念,对通俗短篇创作的美学风格和常见情节结构作出列举和解读。
本书从社会史的角度,选取 “五四”时期的新诗写作、郑振铎“人的文学”文艺实践、解放区土改中权势转移与文学书写、“结婚自由”叙事中的“个人”与“集体”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文学研究本书基于社会变革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从沈玄庐的乡村实践与新诗书写、郑振铎的现代人道主义观与文学实践、土改中的权势转移与文学书写、新中国《婚姻法》的颁布与结婚自由书写等专题中,对“五四”至“十七年”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进行多维关照。可供相关研究参考。
本书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点作家及重要作品。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凸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化传统,在社会与文化语境中,按照时代一文化一文学的逻辑观照每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二是把作者简介、作品导读、文学作品、思考练习、相关链接作为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结合起来,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有步骤地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