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导论、大学生品德评价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大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的现状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的目标和原则、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当代中国大学生品德评价过程的保障。
理论凝练与理论建构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学一直存在严重的理论匮乏问题。发展理论并弥补缺陷的前提是要熟悉现有的理论,高等教育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也需要遵循同样的路径。本书基于对高等教育经典著作与前沿研究的全面梳理,系统呈现了高等教育的10种经典理论,诸如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高深知识系统论、学术中心论、三角协调理论、大学遗传环境论以及高等教育矩阵理论等。本书不仅适合研究生作为学习工具书使用,而且能够为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本书是一部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决策问题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九章,聚焦数智时代宏观层面管理理论变革,从历史演变、空间结构、价值呈现三个维度,PC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数智时代四个阶段,研究研究生教育管理特征特点、研究生教育演变规律。探索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组织变革、资源配置变革、治理体系变革、评估体系变革,等等。试图全面阐释研究生教育管理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引领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方向,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本书是一部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预测的学术专著。全书共九章,从回顾人类社会预测活动和教育发展预测的历史切入,总结归纳了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预测的多源多层次数据特征,提出了多方法融合预测的数智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预测新思路、新手段,并通过多个实际案例验证了新的研究体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本书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数智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希冀为更加科学的教育决策贡献一份力量。
迄今为止,我国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生教育发展道路,基本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博士生教育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但是,在新的经济、社会、科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博士生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瓶颈,迫切需要展开系统深入研究。本书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材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深入探讨了影响和制约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关联机理和核心机制,力图揭示博士生教育质量的影响机理和关键作用机制。 本书可为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合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牢牢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在多元网络话语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价值主导,将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的最大增量,是急需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本书将新时代的历史发展置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话语环境下,通过厘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内容和生成逻辑,客观分析了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面临
《大学与学科》(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学术期刊。本书聚焦中国大学与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力争讲好中国大学与学科建设精彩故事。本书从《大学与学科》杂志总第5-10期中精选了9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制度,包括对经济学、交叉学科、智能学科等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特色实践等内容。
本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本质、过程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矛盾与机理及其机制体系、方法要求、模式建构、经验与规律、评价与治理。
航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展示,它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将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助力高校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解决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中存在的主体胜任力不强、育人资源开发不足、融入方式欠佳、协同合力不聚等问题,需要遵循主体性与客体性、全面性与选择性、整体性与层次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统一的原则,采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
本书阐述了共享经济的特征与价值理念,深入剖析了共享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及成因,探寻共享经济与大学生德育的内在关联性;从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德育理论和西方相关理论的借鉴研究等方面,对共享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德育的理论渊源进行阐释,运用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德育的理论体系,重点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共享发展理念培育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共享·共融·共识理念下的大学生德育创新途径,推进共享经济与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