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欢迎来到这里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又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
“丝路物语”书系每册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博物馆、一处古遗址或一座石窟寺,从中甄选国宝菁华,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记录着社会的沧桑巨变。可尽情观赏汉代桑蚕基地的鎏金铜蚕,饱览敦煌石窟飞天的婀娜多姿,聆听丝路古道上的声声驼铃——这是一部启封丝路文明的记忆之书。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国之珍宝,折射出人类文明的恒久魅力。感受始皇地下军团的烈烈秦风,惊叹西汉“马踏匈奴”的雄浑奔放,仰慕大唐《阙楼仪仗图》的盛世恢宏——这又是一部积淀文化自信的启智
《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宏观的视野,简明的线条,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全景式梳理,从中甄选国宝菁华三十余件、讲述文物传奇、铺陈历史画卷。这套书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加入故事性、趣味性,使文字更为可读,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选取炳灵寺石窟精品文物三十余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炳灵寺石窟:高峡平湖的石室造像/丝路物语书系》融入现代科技,手机扫码实现边听边看,是一部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的、面向广大文物爱好者的通俗读物。
本书是宝丰廖旗营墓群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汉代至明清时期132座墓葬、2座瓮棺、3座窑址的发掘成果,对研究平顶山市乃至豫西南地区的墓葬发展序列、丧葬制度以及明代家族墓地提供了丰富资料。
本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河南段研究报告。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汉代空心砖墓的考古成果,对汉代空心砖的制作技术与图像关系、画像的内容与墓室建筑结构的关系等,探讨了空心砖墓画像所反映的汉代观念因素,对于理解和认识汉代空心砖墓画像在美术史上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在汉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国的石窟寺摩崖造像价值突出、数量众多而分布广泛。石窟所在地域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各有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开凿的工艺也有所区别,再加上长期以来所经历的自然、人文历程的不同,目前我国石窟形成了共性与特性兼有的复杂病害、劣化特点。面对上述情况,以关注石窟环境为特点的研究、保护实践日益受到重视。由此出发,本书针对常见的石窟与环境整体的监测与模拟,提出了进行定性空间划分的方式及其结果,并对划
宁波“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考古发掘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水下考古项目,也是浙江第一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该项目不仅因其众多珍贵的出水文物和“中西合璧”的船体构造为社会所关注,更因其创新的工作理念、规范的发掘方法、多元的技术应用和超前的保护意识,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的创新之作、从水下考古走向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标志”。《“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报告》一书,就是对该项目主要考古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的学术总结报告。
《邯郸薛庄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河北省南水北调建设工程的系列考古报告之一,全面介绍了2006年8~12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河北省邯郸县薛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南端,遗址面积大,延续时间长,以先商和晚商遗存为主体,兼有少量的龙山、汉魏、隋唐—宋代遗存。本次发掘为进一步了解冀南地区相关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文化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本书适用于考古、文物和中国古代史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及高校师生参考阅读。
本书为“潍水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 为青州衡王府研究方面的著作。本书内容包括衡王府概况、衡王世系、诸王墓葬、衡王遗珍、与衡王府相关古迹、衡王府轶闻、衡王府诗书、衡王府与林四娘传说等章节, 涉及有关衡王府的方方面面, 资料翔实, 图片丰富, 有些资料为一手资料, 十分珍贵, 对于研究青州藩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芒康、察雅两县所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昌都地区),自秦汉时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吐蕃时期佛教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吐蕃佛教石刻造像分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在这些造像上的历史信息正在慢慢减少。因此,尽早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摸清其保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意见,迫在眉睫。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田友前、胡春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西北大学席琳等为主的联合调查队,于2009年对这两个县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