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美为出发点,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之美和人的内在品格这两个角度切入,传达了如何通过饮食、服饰、餐桌布置、空间设计、自然风物、言语行为、身体锻炼、磨炼心灵等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将日常生活打造得具有艺术感,进而磨炼内心的灵敏度,塑造自己的内在品格。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一鸣惊人之作,是他在研究了古希腊悲剧的历史文献、融合了叔本华哲学和瓦格纳音乐的内在精神、进行了对于当代德意志文化的深入思考之后,走上他作为哲学家的思想道路的最初一步。在这部著作中,尼采舍弃了通常的以实用主义历史观研究古希腊文化、以理性主义科学方法研究悲剧艺术的做法,创造性地借用两位希腊神祗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周期性的相互斗争与和解来阐释悲剧神话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他叙述了悲剧的诞生和毁灭,并预言悲剧精神将在当代德意志音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根深蒂固的信条。 本书从现代问题即主体正当性问题入手,运用观念史方法,考察中西审美论思想发展中的基本论题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在深入剖析康德哲学美
马丁·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维特根斯坦,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是都是20世纪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俩人虽然在思想内容和论述方式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他们作为同时代的哲学家,其思想本身必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反对传统理性哲学和宗教神学用概念的方式空谈伦理问题,要求回到生活世界本身,同样,在美学领域也都有各自见解。本书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角度探讨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的现象
康德美学的接受并传播,对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极其重大深远。本书内容的铺陈与展开,采用史与论、纵与横、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当代中国学人颖思康德美学,经历了曲折发展期、七八十年代的创造转换期、90年代以来的多元阐释期三大阶段。中国当代美学接受康德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兼及传统文化、存在论、原教旨主义等四种模式。实践美学带有原创性,其学理建构与康德学说联系密切,走的是马克思与康德融合、超越的路径。当代新儒家对康德的诠释,最大的启示是中国美学、诗学形态不同于西方,美学、
本书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优势学科项目“数字化审美与数字美学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9BYSJ64)的最终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美学理论话语建构研究”(批准号19BZW027)的中期成果。本书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实践与数字美学研究,对数字化审美的前世今生、虚拟现实、元宇宙、人工智能技术等影响下的数字化时代审美新变、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等进行了审视、分析,对方兴未艾的数字美学进行了回顾与透视。力图以全新角度探究当代审美实践的新变化,对美学范式的转型和数字美学的发展进
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本质的虚无主义,不是一种仅仅强调否定性的虚无主义,而是一种既强调否定性又强调肯定性的审美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者的原型是中世纪末唯名论哲学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论上帝所导致的危机体验时,大多数现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张西方个体应该像唯名论上帝那样做一个审美虚无主义者。在从彼特拉克、笛卡尔到康德的思想中,审美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理性主义的自我解放与自我创造,但在从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派、施蒂纳到尼采的思想中,审美虚无主义越来越明确地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毁灭。审
《美学》辑刊(俗称“大美学”)创立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办,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创立的美学专业刊物。在1980年代哲学和美学刊物和书籍稀缺、研究资料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美学》以其深广的专业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启蒙了几代美学学人,奠定了80年代审美现代性启蒙的基础和美学学科的问题域以及学科发展方向。 本辑为2024年第1期,收录了文明互鉴专稿、审美文化专稿、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化、域外美学译介、传统艺术的多维解读、近代西方美学考论、学人专栏、学界动态八个栏目。
《浪漫主义宣言》是安·兰德唯一一部对艺术、哲学、认知、人生观、文学、美学、写作等诸多精神产物进行完整评论和彻底评议的作品集。安·兰德通过对众多领域知名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与思想深度的评判,如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席勒、辛克莱·刘易斯、扬·弗美尔、托马斯·曼、亨利克·显克微支、纳撒尼尔·霍桑、爱伦·坡、亚历山大·仲马、伊恩·弗莱明、罗曼·罗兰,等等,投射其所处时代的人生观,建构了浪漫主义的诞生与灭亡。 艺术是根据艺术家的形而上学价值判断对现实的选择性重塑,它将人类的形而上学抽象概念
本书沿着朱光潜在民国时代写的《谈美》一书的理路,以美为何物、美因何生、美由何得、美分何类、美源何处、美之深邃等六个方面作为基本结构,共分六讲,用古今中外的生动实例、用通俗易懂优美的语言讲解美学的基本问题,并把美学的前沿问题纳入进来,使美学的讲解既是通俗的,又是前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