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全面地归纳建筑室内供水安全现状及供水管道微生态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阐述供水管道微生物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解析冬季供暖期和夏季高温期建筑室内供水管道水体滞留引起的细菌微生态变化特征,阐明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真菌微生态对滞留的响应,分析突发藻类污染影响下建筑室内供水管道中细菌微生态的演替特性,探明硝酸盐及天然有机物对腐蚀细菌腐蚀特性的影响。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归纳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解析活性污泥、饮用水管道、好氧反硝化脱氮微生物和景观水体微生物生态特征,并结合案例分析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理论在高效菌群/菌株分离中的应用;介绍环境微生物生态学中针对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多种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技术。
生态修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保障。作者于2020年秋季学期在清华大学首次开设了“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研究生课程,在3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主要内容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概论、绿色空间、蓝色空间、棕色空间、城镇空间生态修复以及机制与政策保障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将理论方法、技术与案例融为一体,特别是加强了典型案例的应用和剖析,体现了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以纵横两条线多视角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纵向线,主要以历史视角溯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探索,以现实视角概述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体系、创新价值和实践路径,以未来视角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双碳目标”和对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横向线,主要围绕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即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重大成果
本书在简要阐述了环境生态学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种群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生态破坏与生物的生态关系,系统探讨了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充分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环境生态与生态环境管理,深入论述了环境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本书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阐述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包括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机理和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与地位,其中涉及微生物在污水、固体有机废弃物、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有利作用与有害作用。
本书较全面地阐述和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产生的水、大气、土壤和其他物理性污染危害及防治方法,生态污染及修复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战略意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此外,本书还对最新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方法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等环境质量宏观调控手段做了介绍。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论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参考书,目的是
本书为国外优秀教学用书的影印版。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代谢、遗传学和信息流,微生物生态学,化学计量学和能量学,微生物动力学,生物膜动力学,微生物产物,反应器特征和动力学,产甲烷作用,好氧悬浮生长工艺,好氧生物膜工艺,氮转化与回收,磷去除与回收,饮用水生物处理等。另有五章以附录形式在配套网站提供阅览,包括氧化塘和湿地、微生物解毒作用、微生物电化学电池、光合生物工厂、复杂系统等。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环境类专业和给水排水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双语教学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和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民间环保组织也是一支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力量。本书力图探讨民间环保组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书中首先介绍了民间环保组织对环境教育事业的推进;其次集中笔墨介绍了民间环保组织开展保护环境活动的情况;再次展示了民间环保组织如何在与政府的互动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后提出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并给出对策建议。
本教材是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环境生态学及相关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编写完成的。书中系统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区域性环境污染与生物修复、生态监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生态工程、生态规划、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