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以生物质炭调节农田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固碳减排效应为主线,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生物质炭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国内外开展相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介绍生物质炭的制备及表征方法;第三章介绍生物质炭吸附重金属等有机污染物的性能及机制;第四章介绍生物质炭对土壤理化性能的影响;第五章介绍生物质炭对土壤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生态功能的影响,并分析生物质炭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第六章分析生物质炭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第七章分析生物碳的固碳减排效应与生态价值;第八章总结了生物质炭应用的潜在环境风险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水土流失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清查水土流失现状,以土壤侵蚀分区为基础的水土流失调查将更加高效可靠.本书就中国的土壤侵蚀分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论述了分区与土壤侵蚀调查等方面的研究状况.指出土壤侵蚀分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
本书根据环境监测相关国家标准和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结合环境监测与治理职业技能等级要求,以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样品采集、前处理、分析检测、数据处理和评价的操作技能。本书可作为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农业环境技术等环境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以贵州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 454431个表层土壤样品数据为基础,按行政区、土地利用类型、成土母岩类型、土壤类型、成矿区带、流域单元等不同统计单元对耕地表层土壤地球化学参数进行了分类统计,建立了贵州省耕地土壤地球化学系列参数。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指标,镉、汞、砷、酸碱度等环境指标,以及硒、锗等特色元素共计 23项,分别统计了各测试指标的**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众值、中位值、累积频率分段值等。
本书聚焦东北黑土区长缓地形和人为垄作共同影响的特殊坡面汇流-侵蚀过程,针对当地现有坡面水土保持工程占地多、扰动强、效益不持久等问题,研究揭示不同降雨、地形和垄作方式下的坡面水土流失规律,阐明垄作长缓坡理水减蚀机制,探索坡面降雨产流和侵蚀产沙预测模拟方法,研发生态节地型理水减蚀措施及其优化配置技术。
本书系统阐明红壤坡地氮素侵蚀流失、渗漏淋失、氨挥发和氮氧化物排放过程,深入探究红壤坡地氮素损失过程规律及作用机理,定量解析氮素主要损失途径对红壤坡地氮素损失的贡献,全面评估红壤坡地氮素损失及其对环境影响,提出权衡径流流失与气态排放的红壤坡地氮素损失水土保持调控对策与建议,为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维系鄱阳湖“一湖清水”和红壤区坡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全书共分8章,内容涉及不同生境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基本的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及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等的实验测定方法等27个实验项目,以及野外土壤剖面观察和诊断技术。针对每个实验项目,在方法上除了描述常规的实验方法,还介绍和推荐了一些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测试手段;在内容方面,设计了注意事项、实验数据记录和计算、思考题等,附录中还给出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方法。本书适用于生态学、环境科学、地学、农学、林学类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以纸坊沟小流域、黄土高原和中国东部水蚀区为研究对象。在纸坊沟小流域坡面顶部、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切沟沟底和沟谷底部这六种地貌单元上布设18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三个重复,共采集540个土样;在黄土高原选择一条长508km的样线,布设7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采集农地、草地和林地三种典型十地利用类型的土样样品,共采集630个土样;在东部水蚀区依据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共布设36个采样点,采集36个采样点的扰动土,在每个采样点采集扰动土(代表新耕坡耕地),自然风于后制作了1620个扰
土壤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能力拓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是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按照教育 印发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十四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课程改革成果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新要求组织教学内容。修订版增加了生态安全修复和农产品安全生产、健康土壤培育。在更新原有新型肥料和施肥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了土壤资源管理的质量管理,把土壤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