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双碳”目标下低碳经济生态体系构建为主线,立足于全球低碳化转型背景,以国家“3060双碳目标”发展为契机,深入结合我国能源供给、消纳等现状特点,构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低碳经济生态体系并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找寻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及突破口,对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对全球实现碳中和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书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供清洁能源、经济管理、生态领域相关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同时,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的现实需要。面对外部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加剧的复杂形势,如何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本书收录林毅夫、黄奇帆、郑永年、姚洋、黄益平、蔡昉、陆铭等知名学者专家的深刻论述,分析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特点,结合数字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治理的重点内容。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碳排放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趋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阶段,能源资源禀赋多煤、少气、少油,这都将会显著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本书分析了我国2035年之前城镇化率、工业化进程、人口、GDP、能源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动态全球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我国2035年之前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完成工业化两种情景下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两种情景下我国氧化碳排放
本书以山东省为案例,梳理凝练国内外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针对诸如生态券、生态保险、未来收益权质押、生态补偿等路径政策,结合自然资源部试点实施及典型案例的实践经验,从行政、技术、经济三个维度,从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和增值溢价、生态产业化经营、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路径、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绿色金融扶持、生态修复激励、生态信用制度支持等多个角度展开设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指南,为全
实体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基,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体系、评价体系和对策体系等方面对中国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做了积极探索。 本书在广泛收集、研究实体经济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构建分析实体经济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态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分析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探寻新时代推动中
土特产经济蕴含着丰富和接地气的“中国元素”,蕴含着朴素也最具感染力的“中国风”。当前,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产业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统一、历史维度和未来维度的衔接、城市维度和乡村维度的联动,这将对土特产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书将从当前土特产经济发展的新现象和蕴含的新规律出发,统筹未来导向和问题导向,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土特产经济进行探讨,力争让土特产经济具有更加强劲的品牌力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本书不仅可以为土特产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还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
本书是解读中国经济的经典之作,以中国经济的真实轨迹为叙述主轴,系统地回顾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并探讨其原因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版除了对数据资料做大幅更新,还分析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产生和加速演进的原因,聚焦于未来中国应如何保持定力,以成功驾驭百年变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新时期关键词,探讨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和方向;此外,针对近期关于中国经济的各种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剖析和辩驳。 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道路,为此必然要在继承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大量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其中,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SSA)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派之一,便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阈之内,开启了SSA理论的中国化探索。部分中国学者开始思考,能否在借鉴SSA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中国化发展和创新,继而建立真正的中国经济学派。为此,自2013年开始便有中国学者提出并尝试构建中国积累的社会结构(CSSA)理论,尽管基本理论已初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选择。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的真实探索,致力于深入研究阐释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人才基础。本书着重体现三方面特色: 一是强调理论性。本书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探讨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关系以及重要意义。 二是体现时代性。本书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不同的范畴,从区域差异和产业升级等不同
本书以“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美德”为宗旨,以全人教育(健全品格教育)与全息教育(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四部经典之学)为特色,促进青少年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帮助青少年的思想品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