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29年到1946年的十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在社长朱启钤和战争年代(19371946)的代社长周贻春的指导下,始终致力于在全国系统地寻找古建筑实例。考察了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并从考古和地理学两个方面对它们加以研究。本书是梁思成先生在学社南迁后,于四川李庄写成的。1946年4月,梁思成在妻子林徽因、学社同仁的帮助下,完成了这本唯一的英文著作,目的在于向世界介绍过去十五年来,中国营造学社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梁思成用英文写成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旨
本书用五章为读者展现“繁华”上海,从城市地标到街头巷尾,从名人典故到市井生活,从传说中探讨真相,解读这座城市的55个关键场景、建筑物和它们背后的典故。本书第一章为城市地标“大巡礼”,解读深根于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底蕴,为您开启与上海亲密接触的奇妙旅程;第二章为五湖四海的来客,展现上海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第三章为海纳百川的申城,重点聚焦发生在各式老建筑中的“中国故事”;第四章为传说与真相的距离,当翻开史料的那一刻,建筑背后历史的真相浮出水面;第五章为老楼钩沉拾遗补缺,深入挖掘申城老建筑的故事。本书
本书从中国古建筑的概述入手,简述了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明确了本书的逻辑起点。随后对其发展历程展开详述,为读者铺展开跨越数千年的中国古建筑史;对中国古建筑的建筑风格、特色及其建筑艺术进行了具体的探究,旨在反映历史建筑的真实风貌,让更多人了解我国古建筑。
本书中我们可以认识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地方建筑,也可以深入了解木结构在世界建筑史上的辉煌成就,了解古代的房屋怎么建造,匠人怎么分工,也可以了解历朝历代,建筑发展变化过程。
全书共六章,详细讲解了清代“官式”建筑各部位构件的名称、比例、功用和做法,并绘制了建筑物立面、剖面和局部详图,附录了相关建筑的实体照片。本书一直被古建筑修缮机构和仿古建筑设计师视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法课本”,同时也是古建筑研究者、古建筑修缮者和古建筑仿造者的必读著述。
“西方园林史”是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西方园林史》(第4版)按照西方园林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从古埃及到近代西方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及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园林艺术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典型特征、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助于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园林的艺术特点以及蕴含的自然观和思想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读者的专业素养和鉴赏能力,丰富园林艺术的创作手法。本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园林、风景园林等的专业教
文物建筑16内容简介:本书共收录文章15篇,其中文物建筑研究9篇,文化遗产保护4篇,建筑考古2篇。文物建筑研究栏目的文章涵盖了宋金时期的河南、兰州地区的木构建筑、明清时期的衙署以及园林的石子调查等内容,此外还有四川、宁波、陕西的地方建筑类型研究,作者均为古建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文化遗产保护栏目特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著名教授徐苏斌老师撰写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史的研究论文,以及其他建筑文化遗产论文。建筑考古栏目包含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州桥遗址的研究文章等。本书是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利用领
本书是系统研究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专著。宁海县因其丰富的人文环境、繁荣的社会经济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和精美华丽的古戏台建筑群。本书对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历史演进、地域分布、基本形制、建筑特色、装饰艺术等进行系统性研究,探究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的特征和价值,并详细剖析了10 座古戏台。本书提出了古戏台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借此激发人们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热爱,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本书图文并茂,信息丰富,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适用于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及文化遗产
建筑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和自然界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重要载体。如何提高建筑环境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排放、废弃物,让建筑和人的生活成为地球这个美丽星球上生生不息的一部分,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需要回应的重要议题。本书力图通过一系列实际建成且经过时间检验的绿色建筑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绿色建筑的理念、策略、方法,并探讨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用轻松的形式,将回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日新月异的智能化系统,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等多角度、多维度的知识和理念有逻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