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现行22G101系列图集为基础,以Autodesk Revit为工具,以实际项目(附项目图纸)为载体,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习者进行结构施工图识读、钢筋工程量计算及钢筋BIM建模等技能的训练。本书共分为6个项目,项目1为钢筋平法算量的基本知识,主要针对结构施工图识读与平法的基本认知进行训练,项目2~项目6以建筑物施工顺序为次序,分别针对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框架柱、梁构件、板构件相应的技能进行训练。每个项目都分为识读、钢筋工程量计算与BIM建模三大任务模块,通过完成项目中设置的专项任务与项目综
本书根据高等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的教学特点和要求以及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依据《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22G101)》等新标准规范,结合1+X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进行编写。全书共分7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概述、柱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梁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剪力墙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板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楼梯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基础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等。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教材,
本书第3版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50010—2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及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编写。全书在内容选取上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以结构基本概念和结构构造为重点,注重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分析,取消弱化结构设计和公式推导等传统内容,系统介绍了结构设计原则、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受弯构件设计、受扭构件设计、梁板结构设计、多高层框架结构设计及砌体结构房屋设计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
本书介绍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拆分与深化设计的工作内容及相关设计要点,展现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拆分与深化设计的完整流程及设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列举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预制构件常见的质量问题,便于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中的相关要点。
本书是作者团队长期在防护工程结构试验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成果总结,系统介绍了防护结构抗爆炸冲击模拟试验的基本原理,包括相似理论、量纲理论、冲击和爆炸作用的相似与模拟、防护结构的相似与模拟等基本知识。着眼于防护工程结构试验设备和技术的发展,本书还介绍了不同防护工程动力装置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测量技术和特点,包括结构材料的动态性能试验装置、抗侵爆结构试验装置、荷载效应试验装置、岩土介质中的结构试验装置等**动力设备。
中国古建筑大木构件修缮加固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要使其延年益寿,还要**程度保护其价值。在文物保护从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背景下,本书从古建筑保护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北京古建筑大木构件,以无损、微创检测获取材性、力学及残损信息,准确评价古建筑木结构安全性为前置条件,以最小干预原则为指导,通过相关试验及理论研究,系统阐述了FRP板隐蔽式修缮加固的方法。此方法兼具不落架(采用原位加固)和隐蔽式、预防性、**程度保护大木构件本体价值,以及微创式、定量加固、操作简便、速度快、综合
本书以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图为载体,讲解了现浇混凝土柱、梁、板、剪力墙、板式楼梯及基础等构件的平法识图规则与钢筋构造详图。
本书结合冷弯型钢空心墙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求,考虑轻钢轻质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结构的构造特点,提出了集承重-围护-节能-装饰一体化的装配式冷弯型钢-高强泡沫混凝土剪力墙及结构,符合国家“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发展绿色宜居工业化结构建筑要求,其抗震机理研究尤为重要。本书系统阐述了装配式冷弯型钢-高强泡沫混凝土剪力墙及结构的结构理论、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等创新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在材料层次上,介绍了自主研制的各具优势的高强泡沫混凝土新型材料,并将新型混凝土与冷弯型钢界
本书主要针对弦支穹顶结构焊接空心球节点的焊接残余应力和拉索的摩擦损失开展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空心球节点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模式及其对节点与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其次针对弦支穹顶结构拉索在索撑节点处的摩擦滑移行为,构建了拉索摩擦滑移系数的取值方法,并结合拉索张拉过程中存在两端张拉控制力不等以及各索撑节点处摩擦损失随机变化的特点,介绍了拉索预应力优化与找力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预应力随机摩擦损失与其他随机缺陷联合作用对弦支穹顶结构整体性能的影响;再次研究了弦支穹顶结构拉索的腐蚀机理
全书共分为11章。第1章介绍全寿命周期研究的背景、来源、组成及工程全寿命周期性能评价的原则、措施和意义。第2章介绍了工程全寿命周期地震风险性与地震巨灾成本概要;工程全寿命周期地震成本和地震巨灾保险建立在工程结构地震动力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因此第3章介绍了动力反应谱的结构损伤分析方法;第4章介绍了时程分析结构动力损伤方法。地震灾害应用性研究一直是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研究的重点之一,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地震巨灾保险制度,研发满足地震巨灾保险需求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意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