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讲述中国戏剧》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本书从两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作者首先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开篇即点明了中国戏剧在众多宏大背景的影响下所特有的复杂性,阐述了中国戏剧从兴起、形成到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形式与特点。其次以阐述戏剧为主要目的,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艺术形式、社会风貌、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介绍。通过此书可知19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及欧洲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
富连成社是我国京剧教育史上的著名科班,从1904年创建到1948年停办,该科班共办7科,培养学生800余名,著名京剧演员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等均出身于此。富连成社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京剧人才,为我国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来京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积极推进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有序进行,2020—2021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富连成戏曲学术论坛”已举办两届。这两次论坛汇集了国
本书以1907年到1927年《申报》所刊登的话剧演出广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早期话剧是如何突破官方与市场双重压力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早期话剧借助公益性的筹款演出突破官方的查禁,并从观众的阅读兴趣出发,利用广告进行多种营销。在突破官方查禁与赢得市场的过程中,早期话剧实现了包括演出主体、演出题材、演出场所与演员在内的现代性转型。
《音乐剧导论》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对音乐剧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梳理,并对音乐剧界的重要行业信息予以交代,以便读者对整个音乐剧行业形成初步的认知和宏观的了解。第二章将视角集中于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从场景描述和台词文本的角度,着重阐释了剧本对于构建音乐剧叙事框架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是对音乐剧歌词创作的细致剖析,从不同音乐剧唱段在戏剧功能上的差异性出发,分别呈现了歌词创作对于音乐剧推动叙事、制造冲突、塑造角色和烘托情感的重要意义。第四章聚焦于音乐剧最核心的音乐板块,既从宏观上审视了音乐剧中海纳百川的多
本书是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曲艺进校园课程化实践研究以四川清音为例》(川教函[2018]495号)研究成果。本书响应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立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四川清音进校园,从认识和实践两大维度,概述了四川清音进校园的现状和路径,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展演传播等进行了深度探索,提出了较好的建设性意见。本书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与实践有指导、借鉴与推广价
《尔玛人的艺术——中国羌戏研究》是研究羌族文化的学术专著,也是作者研究羌族文化的第三本著作,同时是作者研究中国戏剧的第五本专著。羌族在当今中国主要聚居在四川,羌戏是多民族中国戏剧大家庭的成员。客观地讲,羌戏研究多年来在主流学界有所忽视,本书是同类著作中的首部。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借鉴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文献研读和田野走访,在历史与现实中审视作为文化遗产和民俗艺术的羌族戏剧,对之进行整体性梳理、辨析和研究。研究羌戏,旨在深化羌族文化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本书梳理介绍了花灯戏、木偶戏、傩戏、阳戏、土戏等重庆民间戏剧,提炼和总结出“抢救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实践性保护”“传承性保护”和“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教育性传承”“群体性传承”等四种保护和传承模式。
本书以“传承”为主线,展开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堂戏的研究,既重视它的历史传承,又注意它的当下发展,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傩堂戏的传承。全书将大量的文献记载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厘清傩堂戏的名实问题及地域分布,深入分析傩堂戏与沿门逐疫的承继关系,梳理出“堂赠→堂傩→傩堂戏”的发展脉络,并将实地参与观察所获与前人的研究相结合,在傩堂戏坛班的组织形态、传承方式、传承内容及特点、传承的动力机制等方面,挖掘出大量的傩堂戏行内知识,并提炼出一系列新的观点,拓展和深化了对傩堂戏及其传承的理解。
本书稿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维度入手,辟23个专章,分析了汤显祖、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王国维等人的戏剧美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以及戏剧美学思想的变迁,并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阐扬中国戏剧美学的深厚内蕴,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提炼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范畴体系,从而显示了深入而又宏阔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脉络清晰,论理周延,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体
戏,何以中国? 作者认为,戏,是诗、词之后“最中国”的抒情方式,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的方式。本真意义上的中国戏,要从中国戏(以京剧、昆曲为代表)的可追寻处(可听、可看处)讲起,而非停留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以文字钩沉;要突破舞台上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戏剧理论范式,用戏曲自有的语汇去理解它的独特之处;要突破艺术和娱乐的狭义层面,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广阔空间,理解它何以成为中国人生命的组成部分。 为当代读者讲中国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普及,更是为了唤醒一种久远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