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简明生动的小书深刻剖析了性别社会制度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关系,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来分析有关身体疾病的权力和政治问题。本书的焦点在于对生理表现转化为疾病的社会现实的性别分析,说明现代社会中性别如何参与了对相关疾病的建构。各章节均从性别视角考察有关健康和疾病的一些主要问题,包括社会流行病学和疾病的风险、身体残疾、经前期综合征和更年期的诊断策略等。本书可说是以女性主义视角创造性重述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和医学史的理想范本。
数万年来,人类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年。预期寿命的大幅延长始于 1750 年代前后的西方。这种缓慢且持续的改变主要归功于灭菌与营养的发展。本书聚焦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18世纪之前,人类的预期寿命普遍停滞。因此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是18世纪之后的健康史。 此外,本书还指出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两种全新的巨大风险:环境与行为。它们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令人类健康状况倒退。在英、美等国,预期寿命甚至已经开始缩短。预期寿命曲线的规律具有误导性,它显示出来的连续性实际上依赖于不连续的原因。本书回顾了健
此文集集中展示了张慰丰教授数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形式上以时间为序,收集了其主要参编著作,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等;内容上涵盖面十分广泛,早期的作品有刚从事医学史研究时对中医理论学说的研究与探求,有对中医人物事迹的追溯,还有对中医疾病史、生命现象的初步研究;中期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作者研究的转向,从中医史向西医史转变,主要包括对西方医学史上著名历史人物及伟大发明的介绍,从性质上看仍属于对内史即对技术、人物的关注;后期的作品又显示出了明显的三个转向,一是从内史转向了外史的研究,如倡
北京协和医学院溯源历史百年有余,承现代医学之发端,启人文情怀之流变。百年来,协和奉行以科学济人道的使命,而今又值人文医学的崛起。医学科学与人文的脉络,其生发、交错、同归,都与协和的历史轨迹相伴始终。本书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史文丛”第一辑,主题为“东西方相遇与现代医学的诞生”,对现代医学如何从他者视角观看传统医学,并一步步浸染融合的历史进行书写。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以“中医的传播与转型”为开端,回顾了近现代以来传统医学的新思与转型,以及他者对传统的观看;第二部分“医学的教育与行政”,从
本教材主要介绍龙江医派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因素、相关概念、作用与价值、研究内容、学术思想及特色诊疗技术;并在龙江医派《内经》训诂、内科、皮肤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八大分支流派中,选介19位名家学术经验及验案分析,以彰显龙江中医学术思想与诊疗优势特色,是一部具有理论性、实用性、研究性的寒地医学特色综合教材。
本教材系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九章,包括绪论、中药文献基础知识、中药文献检索、中医药中文网络数据库、外文中药文献检索、外文中药文献网络数据库、文献全文获取、中文中药学术论文的撰写和英文中药学术论文的撰写。掌握利用现代网络工具获取中药文献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是科研工作者及高等院校中药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科技论文和学位论文撰写的必备基本能力。
宋元明清历史阶段是医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医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医学理论体系开始进行重构,中国哲学是这一重构的基础。本书从宋元明清医学14位代表人物的学说入手,与中国哲学主要代表如老庄、周敦颐、程朱陆王等思想,以及佛教思想相互印证,进行个案的深入挖掘与剖析,予以全新的诠释,并从史学角度对这一时期医学哲学理论体系进行梳理与总结,展现了一个历史的、客观的、较为完整的医学哲学思想面貌。本书主要明确了中医哲学的两大知识体系,也即中医学的两个元范式,一是宇宙生成论体系,由《黄帝内经》所建构;二是本体
本教材共 10 章, 内容包括: 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文献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类型,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检索技术; 常用中外文期刊数据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及常用免费学术资源检索; 特种文献检索和专类信息检索; 循证医学证据检索; 图书馆资源利用; 信息评价与管理; 医学论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等。
本书对医学伦理学进行了全方位阐述。全书分为八章, 第一章为概述, 对医学伦理学的定义与原则等基本理论进行了总体性阐释。第二章与第三章讨论了医疗实践中隐私、保密和知情同意等方面的伦理导向。第四章到第六章研究了多个医疗场景中的伦理学思考, 如临终关怀、危机处理、精神保健等。第七章与第八章对医患关系、公共卫生等特定领域面临的伦理学挑战进行了观察与讨论。
医学史教育并非仅是记诵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促使人们去思考围绕这些事件和人物的医学思想,了解它们对医学发展的意义,评价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当代医学生活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以此为出发点,本书所讲述的医学史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不过于注重细节的考辨,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对医学观念的演化、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卫生保健的变迁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合乎通识之旨。新版补充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更为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