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探讨的意识自然化的新进路,是在吸取已有的各类物理主义和二元论的理论经验下,对意识“难解问题”作出的尝试性解释方案。一方面,本书通过梳理总结自然主义下的物理主义路径和二元论路径,指出两种传统路径在意识问题上所各自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本书着重阐释查尔默斯的“自然主义二元论”,论证分析其作为意识自然化新进路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探讨以“泛心论”为代表的理论嬗变,力图寻求突破意识难题、实现意识自然化的最佳方案。
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是一种反对黑格尔思辨意义上的存在论导向的关于个体的生存与内心性的辩证法,通过信仰之跳跃澄清了时间—现世与永恒的关系,凸显了生存个体在有限与无限、时间—现世与永恒之间的辩证张力并通过瞬间问题打开了个体生成的不确定性及哲学的未来向度。克尔凯郭尔借助认识论、道德论和生存分析方法指摘出理性和信仰的界限并发展出这一神—人差异基础上的辩证法。克尔凯郭尔致力于对传统辩证法的改造也可以视为他开始从哲学形而上学向宗教形而上学过渡的一个标志,生存—内心性的辩证法代表了他所构
本书在介绍本体论的基础上, 进而论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宏大的视野下, 融通对比了中西方哲学史上主要哲学家的思想理论成果, 尤其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做了深刻的发掘与阐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及价值认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书采用对话体, 表述简洁, 深入浅出, 有助于阅读理解, 对于人们拓展哲学视野、让哲学成为“有用”之学极有帮助。
本书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观点, 以“价值观认同研究”为主题, 在深入分析价值观认同的概念与本质、功能等基础上, 立足于主体--人的视角, 以人的意识为起点、利益为基础、媒介为中介、制度为保障来系统探索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运行机制, 运用这一机制深刻分析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状况。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提供理论支持, 也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知交流与培育践行提供合理方案和方向借鉴。
《时间概念》是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一本小书,它由两个文本组成,其一是海德格尔作于1924年的论著《时间概念》,其二是1924年7月25日在马堡神学家协会上的同名演讲,它们被认为是《存在与时间》的初稿。海德格尔意识到一个由技术决定的新文明和新生活世界的到来,它们有别于以线性时间观为基础的传统自然人类文明,需要一种新的生命经验,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时间经验。海德格尔反对了传统的时间概念,即所谓自然时间或当前时间,并开启了对此在在世的将来时间的理解,以及对存在与历史性的追问。
罗伯特·凯根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在我们追寻社会意义与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意义”具有相当宽泛的内涵,包括我们对他人、自己与关系的认识,包括我们的经历、当下与未来的预期,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决断与取舍。 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我们既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我们需要有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维系内在世界与外在关系之间的平衡,但我们由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也会出现失衡的状态,这也是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动态失衡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同伴团体等,我们
《价值多元时代的价值共识达成研究》(书稿)是基于博士论文《价值共识何以可能》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编辑整理的书稿,是近五年来对价值哲学研究的心得。价值问题是人们关注和探讨较多的话题,是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绕不开的问题,而价值本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论证分析。价值共识是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各方的重要关切,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主体间的利益交往问题,是和主体的利益需要直接相关的。主体的目的、需要、欲望、情感、能力等因素是其内在影响因素,而主体又包含着个体、共同体和类等不同层次。要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