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篇,上篇《周易》入门,中篇六十四卦及解释、下篇卦后篇及解释,内容上包括为什么要学《周易》、《周易》是怎么来的、《周易》为什么历久不衰等,还介绍起卦方法、断卦的基本规则、卦宫、卦爻、六亲、六神的信息之象及变通提取方法,并且用大量卦例,详细解析断卦方法。
曾子在孔门七十子中,曾参是对中国后代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孝经》被称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 邢昺《孝经注疏序》);《大学》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从伦理到政治的人生发展思路,被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奉为人生圭臬。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宋儒甚至编制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一脉相承的道
本书以“儒学超越性”的现代论争为主题,考察现代新儒家之代表牟宗三、台湾新士林学派之代表罗光、夏威夷儒学之代表安乐哲对儒家生命超越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分析了“内在超越论”、“外在超越论”和“非超越论”三个理论典型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思想来源,比较了“内在超越论”与“外在超越论”、“内在超越论”与“非超越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它们探讨儒家超越问题的优长与疏失,展望“儒学超越性”之现代诠释的可能方向。总体而言,本书研究视角独特,将儒学超越性问题置于人生哲学和天人关系本体论的框架下进行探讨,为理解儒学提
在三卷本《庄子学史》与八卷本《庄子纂要》后,方勇教授将出版三卷本《庄子讲录》,作为自己数十年治庄生涯的总结。现先期出版《庄子内篇讲录》,以应大众之需。方勇教授精熟《庄》学,本书除注重《庄子》文本内证、有机融入历代《庄》解、与儒佛互通外,更有相比于同类《庄》学著作的特殊之处:一、义理与文章并重,大量吸收明清文章学治《庄》的精粹。二、结合作者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庄子》,亲切、有趣。三、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着力口语化,语言流畅,不避俚俗。
全书以“变古”为轴心贯穿中国先秦法家思想史,系统性地纵论了先秦法家思想的脉络,并据陈启天先生的主张以管仲、子产为法家思想的先驱。子产“铸刑书”,开启了中国的法治制度。至战国时期,更有魏李悝集诸国法典造《法经》,商鞅、吴起分别实施变法,而兵强国富。后商鞅虽死,其法未变,经数代经营而统一六国。由于公布法而产生罪名与罪刑相符应的“刑名”问题,故有郑邓析造“竹刑”,当为先秦法家的旁支,本书亦将其列入。刘纲纪教授曾评本书为“法家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哲学分析,论述孔子的仁学、礼学、自然世界和人性论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文本解读,通过对《学而》《子张》《季氏》等的解读,进一步解释孔子的上述思想;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孔子思想对于孔子弟子、孔子二传弟子以及后世儒学发展的影响。本书通过对孔子思想中的仁、礼、天、性等作系统的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同时,指出了孔子思想对儒学发展发生影响的具体路径。
儒家“功夫”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功夫”(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内在超越性”即指此“内圣”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内在超越”概念分析传统儒家“功夫”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
近代西方文化东来与中国本土文化磨合,产生中国文化的变迁,而有现代化和传统主义的冲突。在古代中国也曾发生过从宗法封建制到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和从井田制到公田制的转变,也曾发生过文化变迁。代表保守周制文武之道的是儒家,主张尊君法治新制的是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恢复宗法封建制结束乱局;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新制,才能结束乱局,建立新秩序。从而有“变古”与“法古”之争。随着争论理论的深入,除了历史论、社会论和人性论外,还深入至形而上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1873-1930)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德国汉学从“业余”走向“专业”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先秦典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完成的《道德经》和《易经》德译本被视为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仅在百年之后仍享有盛誉,而且被转译成其他各种西方文字,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卫礼贤的不懈努力也使他最终成为中德之间负有盛名的文化使者之一,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其被赞誉为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使
本书为两宋之际著名理学大家尹和靖先生所注《论语》《孟子》的合刊本。尹氏是程颐的弟子,治学态度严谨,坚守师说,认为先圣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他以玩味、涵养、践履作为学问的途径。他对《论语》《孟子》的注解,一方面反映了儒家重践行的一面,一方面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程颐思想学术的本色。此次整理,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善本淡生堂抄本《论语解》和《四库存目丛书》所影印出版的清抄本《孟子解》为底本,主要根据《尹和靖先生文集》、朱熹《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以及他书所引相关内容,进行了标点和校勘。对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