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与青年谈心系列之自我修养篇。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散文小品文精选。哲学与人生是什么关系;如何自强不息;人生该向什么方向努力。本书从哲学角度,漫谈青年如提高自我修养,追求更理想的人生。本书既谈个人修养、生活境界等,更多是哲学家对于人生具体情景,以及个体努力的思考与讨论。在其哲学研究的基础上,行文深入浅出、逻辑严谨;部分内容由其经典演讲整理而来,提纲挈领、幽默风趣;对生命个体的发展,给出具体而实际的建议。本书是很好的中国哲学入门书,多读几遍其意自现,使人变得更理智与通透,对人生产生积极且
冯契(1915-1995)是我国著名哲学史家、逻辑学家、马克主主义哲学家,曾历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教育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名誉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届副主席,上海市哲学学会第五届会长,中国辩证逻辑学会会长。其著述颇丰,著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怎样认识世界》,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大词典》、《中国近代哲学史》,出版有十卷本
本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主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学科为基础,协同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哲学、管理哲学等学科集体攻关,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基于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应社会发展、实践探索、历史前进对当
本书汇集了徐葆耕先生研究现代学术史的成果。关于清华学派的研究,徐先生著有《释古与清华学派》一书,收录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撰写的专题文章,展现出过人的学术敏锐。关于瑞恰慈的研究,徐先生编为《瑞恰慈:科学与诗》一书,这是一部广泛搜罗文献、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史专题文献史料集,显示出不尚空谈、踏实探究、用文献说话的学术旨趣。此次将两书合为《重识古典——释古与清华学派》再版,供学界参考。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思潮、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
张茂泽,1965年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出版《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及其修订版、《中国思想史方法论集》《马克思恩格斯学说要义》《中国诠释思想史论》《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论集》《孔孟学述》《金岳霖逻辑哲学述评》等著作20余种,发表《论学术批评
本书以“心物关系”为切入点, 先将牟宗三思想中蕴含的三种心物关系结构--“横摄”“纵贯”“圆具”--透过两层存有论体系梳理出来, 并将“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作为理解其思想的三个基本范式, 又通过聚焦感知对于心物双方的优先地位, 提出了“感知塑认知”、感知与思想“异质而同构”的观点和透过感官隐喻中感知结构的剖析展示思维深层结构的方法, 从而将三种心物关系结构回溯到“视-听-味”三种感知结构中。
本书由以下四个部分内容组成:(1)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思想;(2)孙伯鍨先生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3)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研究;(4)孙伯鍨先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孙伯鍨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的奠基者。此论文集从当代学术前沿发展的角度深刻梳理了孙伯鍨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做出的学术贡献,深刻总结了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做出的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