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课程教辅用书,为课程授课老师的教学实践案例汇编,包含“为什么读经典”“《论语》与仁性”“《庄子》与天性”“《坛经》与悟性”“如何写(学术)论文”“《历史》与历史”“《斐多》与生命”“《审美教育书简》与审美”八讲。书中展示了授课所运用的小论文、辩论、话剧、音乐艺术、PPT等多种教学形式,力图呈现武汉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的意义与特色,以及面临的挑战。可为参与人文通识教育的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篇文学作品的合集,选编了蔡元培、鲁迅、邹韬奋、朱自清、王国维、许地山、李大钊、闻一多、梅贻琦、梁启超、辜鸿铭、陈独秀、老舍、胡适、刘半农、郑振铎、徐志摩、郁达夫、戴望舒、蒋梦麟等数十位民国著名学者、大家的讲义和演讲等作品。分为文学课和国史课两个部分,共88篇文章。这些关于文史方面的名篇佳作反映了这些大师们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对今天的我们提高文史方面的知识大有裨益。
书稿分三部分。一、丁善庆初入翰林院时自课诗赋25篇,均为丁善庆墨宝,每篇诗赋均有会课同年诸先生的批语。诗赋册还有郭嵩焘、陈荣昌、杨兆麟、吴庆坻、吴士鑑、吴宪奎所题序跋。此外,还附有“会课诸先生道光癸未会试同年名录”、“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君墓志铭”(曾国藩作)、“县志列传”一则。后附“十六代善庆公年谱”。二、丁善庆诗文14篇,其中12篇录自丁善庆曾孙丁鹏翥编校的丁氏家族著作《衡望堂丛书初稿》第4册。三、丁善庆任书院山长时主持纂修的《长沙岳麓书院书院续志》,据岳麓书院馆藏清同治六年(1867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本书是第3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吕植、孙玉文、唐士其、朱松纯、段慧玲、李彦、潘维、孙来斌、王世强、曹文轩、车浩、王跃生、燕继荣、张海霞)的14篇活动整理稿,主题丰富多样,有科研学习的实用方法,更有人生态度与悟道真知。老师们倾情相授,愿为求索者在前行的道路上燃起
《良质:一场对卓越的探究》是美国畅销书作家罗伯特?M.波西格未发表作品的原创合集,由其妻子温蒂·K.波西格收录编辑,首次展示波西格之前未发表的演讲、信件、采访和私人笔记,以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和《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的关键节选。作品多维度解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无法定义的“良质”,以前所未有的清晰程度展现波西格关于“良质”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重现波西格追求卓越的启悟瞬间,闪耀着理性与思想的光辉。
本书是对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献礼和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成果,基于东南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20余年来的深厚基础,经过精挑细选,收录了曾在东南大学人文讲坛上演讲的费孝通、金耀基、许倬云、叶嘉莹、冯骥才、陈鼓应、余光中等名家大师的精彩演讲实录,内容分文化、教育、哲学、艺术、历史、人生、文学等部分。全书可读性强,又有相当的思考深度和参考价值。本书既是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生动见证,又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绝佳读物。
主编李瑜青,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蔡元培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和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他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同时将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且两类五种教育不可偏废,从而将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糅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终其一生,蔡元培先生著述甚丰,广涉伦理学、教育学、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代表性著作有《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社会学与民族学》《石头记索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学”学科以上海工业和技术为依托,以技术变革推动下的上海特质为内核,探讨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开展与技术相关的文化传承、生态变化、城市发展、工业兴衰等为内容的研究。在校内外学者的支持下,围绕“上海装备与上海制慧”“上海口述史研究”“上海社会变迁与城市精神”等主题,召开了第三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大家重点关注和讨论了闵行卫星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工业口述史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方法,拓宽和深化了上海学的研究视野和宽度。这本论文
《传统文化研究》(季刊),由袁行霈教授担任主编,李四龙教授担任常务副主编,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负责组织编辑委员会。2022年9月,《传统文化研究》申请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10-1878/C,中文,季刊,大16开,公开发行,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为北京大学,出版单位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传统文化研究》办刊宗旨: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刊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开拓学术新视野,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
本书对王世贞散佚文献的收集,使王世贞文集更加完备,进一步扩充了其体量。再加上现有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等文集,我们可知,在文学、佛道、疾病等叙事中,文学思想是王世贞的核心思想,他始终奉行真情观,又兼博识、格调,走向自然,在盛唐之外,取法白居易,独树一帜,这些影响到他对生活的选择,对佛道的认识,以及患有疾病时,仍能继续创作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