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在华工作生活外籍人才的关切和诉求及其对所在城市环境的感受和评价,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自2010年起每年组织主题活动。《中国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报告(2022~2023)》依托2021年度“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城市互评、城市外向度等5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城市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杭州、青岛、苏州、西安4个城市近年在扩大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吸引和用好外籍人才等方面的成果,希望对从事人才政策研究、外
本书聚焦长三角人才问题,依据人才环境、人才量能、人才贡献等诸多指标,对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发展状况做了分析和梳理,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与人力资源战略关系、人才政策现状、人才跨区域合作的可行性、人才保障机制建设、人才开发等问题,并以部分发达国家的人才发展为借鉴,总结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使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人才发展路径图是一种提高员工的岗位胜任力、加速人才梯队的搭建速度,从而提高组织绩效的工具。 本书共8章内容,分别为胜任力定义、工作任务分析、胜任力建模、胜任力体系、人才测评方案、人才地图构建、岗位学习地图、人才发展计划,详细介绍了规划人才发展路径的方法及配套工具,帮助读者从人才标准、人才测评、人才地图和人才成长4个维度全方位了解人才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培训人员、人才发展人员和管理咨询人员阅读、应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本书是作者在近年来主持相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对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人才制度改革和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研究的提炼和总结。全书分为三部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点议题研究、国家人才发展和工作体系研究、地方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研究,共25个章节。
目前社会各界对大湾区人才开发与政策创新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测评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机构,2022年5月27-29日在广东财经大学共同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创新发展”高层次论坛。本次论坛旨在为政府人才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意见,为企事业单位在大湾区吸纳和开发人才提供崭新思路,为学界研究湾区人才的开发与创新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多元建议。本书精选了论坛的领导发言和学术论文。本书从64多篇论文中优选了20篇论文与21位重要嘉宾的致辞发言综合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战略与
本书的核心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以改革体制机制、加强制度供给创新为突破口,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教育支撑。主要从人才汇聚和高等教育创新集群战略两大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人才和教育高地进行深层探索研究。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汇聚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问题及原因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汇聚与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汇聚与高等教育创新集群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以及政策建议。
本书基于新时代人才观视域, 整合教育学、人才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以电力行业博士为研究对象, 探索海外人才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本书首先阐释了我国海外人才回流现状并剖析了相关人才政策, 对海外人才回流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 其次在调研海外人才回流情况及影响因素基础上, 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探索了影响海外人才回流的路径及机理; 最后提出海外人才回流的建议, 为新时代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本书是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培育的学术研究著作,为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批准号:SC21C023)。本书将人才强国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从成渝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培育的动因、机制出发,为两地的人才吸纳与引进、人才培育与发展、人才配置与流动、人才扶持与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期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政策的建设与优化。
本书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国际创新型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启示、科技人才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分析几个方面分析讨论了人才发展与产业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 又从河北省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河北省产业发展定位、河北省工业发展现状及结构优化、河北省农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促进措施、河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分析了河北省产业发展及机构优化的发展路径, 而后论证了创新型人才发展与建设与产业发展的互相促进途径, 提出河北省人才链和产业链协同融合创新发展的有效建议。
本书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文本网络检索与定点收集、文本编码分析与比较研究、实地调研与个案访谈、专家咨询与会议研讨等方法,全面梳理我国31个省(区、市)的纲领性、代表性人才政策,从人才引进、激励奖励、平台载体、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各地人才工作的亮点及其在促进本地人才生态系统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直观地为各地开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人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