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而编写,并力图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其中,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理解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自觉将实现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本书力争做到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适合青少年阅读。
本书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学术著作。本书从生产力要素的跃升和发展新动能两个方面把握新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新质生产力。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阐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作用。研究新科技产生的科技生产力、新能源产生的绿色生产力、数字经济产生的数字生产力、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书根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求,分别阐述了适应和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涉及创新机制、金融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本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其要素构成、系统运行和传播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相伴相生,在五四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要科学依据“定性与定量统一”“动态与静态统一”“长期与短期统一”原则,有效解决传播者及传播内容、方法、环境与受众之间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为指导,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及方法论、重大战略思想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和实践推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建构、基本内容概括、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本书深入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结构,阐明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文化自觉,本书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的理论资源,探析秉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使命,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学理内涵。
本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形成逻辑、历史贡献、演进规律整体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内涵、形成逻辑、发展阶段、演进规律、影响因素、道路选择,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书重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发展趋势,展现各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存在问题
书稿以日常生活为分析维度,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必要性、紧迫性及现实可能性,全面系统地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面临的新环境、新趋势、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考察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本质意义及支撑条件,进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的结构要素、传播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所存在的问题,运行机制、具体运行机制等传播规律性了探究,进而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的实现路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于个人道德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它关涉到“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个人伟大的精神和担当,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凝聚发挥,没有全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就不可能实现。本书正是基于上述历史逻辑来展开探讨的。本书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溯源”、“价值定位”、“价值意蕴”和“践行路径”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将个人层
本书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构建与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从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反映时代变化发展的话语体系、对外文化和价值观传播中的话语创新、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国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深入阐释和回答了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播中,如何创新话语表达,构建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的话语体系;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话语方式创新;如何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把握好话语策略;如何在跨文化视域中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增进国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