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东周近卫制度的著作,作者首先评述相关历史资料,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两个角度,展示了本书的研究基础。东周各国关于近卫军的史料侧重不同,作者在厘清史料、勾陈王畿(周)、齐、晋、楚等国的近卫制度的同时,论述上又各有侧重。其中,在讨论王畿近卫军时,侧重考证其职能、选拔、训练等;在讨论齐国近卫制度时,展示了其军号、家兵、马匹等;在讨论晋国近卫制度时,展示了其公甲、私兵;在讨论楚国近卫制度时,则讨论了近卫军与楚国内乱及对外战争。本书结尾,总论了东周近卫军之教训与精神。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是宋杰教授三国战争系列中的第三部,书中收录了有关三国兵争的九个专题研究,深入探讨董卓与关东诸侯战争的起因、过程、特点与历史影响;曹操对天府之国关中的逐步控制、征伐与经营,以及该地在曹魏建国后发挥的重要作用;吴魏逍遥津之战的背景、规模及魏军的斩将搴旗战术,通过孙权遇险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刘备攻取益州的经过与谋略,此后他重返荆州作战两次失利的原因;汉末三国的重镇孱陵与公安,三国战争中的险要关塞阴平,有着怎样重要的战略作用;汉末三国交战各方所设置的军师,天时对三国战争有着怎
《影响中国的100部典籍》《影响中国的100个历史人物》《影响中国的100次历史战争》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防御使、团练使等职官经历了一个从实任到虚衔化的过程。阶官化后的防、团两使主要有宗室、宦官、外戚及高级武官等任职群体,成为其身份与地位的标识。北宋朝廷制定了一系列酬劳制度,以保障防、团两使的经济利益及政治性待遇。北宋统治者从官制上突破,寻求了一条独特的削藩之路,致使北宋一朝,终无内乱之祸。
为全面回顾和总结百年来党的军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系统反映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丰富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强军事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经中共中央批准,编辑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重要文献选编》。本册为第二卷,收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文献。
本书为第3卷,收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的文献。
本书共分总论篇、战役战斗篇、有关问题和故事篇、人物篇四篇,内容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是怎么回事、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抗美援朝战争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启示等。
国民革命是20世纪20年代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本书以“国民革命的起源”为题,介绍了国民革命发动的历史背景,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生动讲述了国民革命的基本过程,并对其最终走向失败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国民革命是苏俄、共产国际、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共同造就的。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新阶段。全书从孙中山对中国发展前途的思考写起,将1920—1925年陈炯明叛乱、关余事件、苏俄与中共引导国民党、国共合作、国民党改进和改组、国民党一大召开、黄埔军校成立、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在海防受到剧烈挑战时,一个国家如何应对以保卫其政治经济核心区?本书从倭乱对明代国家海防的挑战出发,叙述明政府面对袭击时具体的防御应对和调整。全书研究由军、兵两个方面构成的军政格局下明代海防所涉职官设置、各层级配合与实际指挥的制度运作过程,揭示明代海防格局、部署以及制度的调整和改变,展现近代早期国家在制度操作层面的探索和一些困境。通过对实际海防形态的叙述和分析,增进对明代国家及其组织运作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为当下海洋治理和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本书考察清朝入关前的步兵发展史。建州军队在萨尔浒决战前,以骑兵为主要骨干,步兵只是其辅助。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为攻取城池,每逢战事,临时选拔锐卒充当步兵,并给配备攻坚器械等,充任全军矛头。这时的步兵尚未成为独立兵种。天命十一年,明朝使用红夷大炮挫败金人,迫使皇太极改革步兵,扩大其规模,定为常制,不再是临时之兵,器械和战术与此前存在较大差异,奠定清入关后八旗步兵的基本制度。该书细致、系统地描述了清入关前步兵的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