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春季,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警方杀害,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抗议运动由此爆发。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涌上美国街头,要求结束警察的暴行以及对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更广泛、系统的镇压。此类事件从过去到现在一直上演。从 1967 年的底特律、 1980 年的迈阿密,到 1992 年及以后的洛杉矶,欣顿描绘了结构性种族主义的持续存在及其主要后果之一城市骚乱。一个核心教训是:警察暴力总是导致社区暴力。对此,政策制定者选择了逃避,他们进一步将整个群体定罪,而不是解决潜在的
本书以全面研究美国问题为宗旨,兼顾历史研究与现状评析,注重理论创新与学术深度,对美国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策划,该中心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一个美国研究重点基地。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本书主要探讨中国的美国研究知识体系,美国的科技政策,以及美国政治的未来走向等。
本书试图从整体高度分析一百多年来美国在不同国际条件、不同实力对比背景、不同国内政治氛围、不同决策机制下的军事战略演变。作者力求把握国际关系、战争战略、军事变革三大领域的内在联系,探索美国外交、国际危机应对、对外战争行为的规律。本书指出,美国在危机、战争时期的决策,有时表现得理性、坚定,有时却相当轻率、鲁莽;美国历届领导人高谈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却又热衷于军事变革,甚至主动挑起军备竞赛;美国各届政府的安全战略强调其特殊性和创新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历史连贯性;美国国防领域的精英人物极富个性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本书中精彩分析了美国一部分边缘群体是如何影响美国的选举政治,为理解美国当代格局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在书中,霍夫施塔特剖析了在美国政治动荡中各方力量的角力,以及一小部分边缘群体对美国政党的重大政治议程所施加的作用。 霍夫施塔特发现,政治中的非理性以及个体行为的凸显,会对现实政治问题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更甚者,会对更大的群体产生一种传导作用。本书不仅是一部美国政治史,而且是理解美国政治团体发挥作用方式的经典著作。
1776年,托马斯·潘恩《常识》的出版极大地影响了英国与其北美殖民地之间斗争的走向。时至今日,常识在西方国家仍然是一种强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识的信仰从何而来,其民粹主义逻辑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国历史学家索菲娅·罗森菲尔德以流畅的文笔,对跨大西洋启蒙运动和革命时代进行了新的阐述。从17—18世纪的伦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试图建立一个常识共和国的费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再到对常识哲学不断讨论与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纽约,她的叙述跨越两个大陆和多个世纪,对常
本书根据作者十多年来的调查报告汇编而成,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非虚构作品,从知情人士、隐私、权力、诉讼等各个角度对美国新闻行业和记者群体的乱象和丑闻展开讲述,展现了当今全新的新闻媒体大众活动,是一本在这个视频为王的时代揭露真相的权威指南。目前本书已成为《今日美国》和《华尔街日报》的畅销书。
关于知情人士
美国邮政的吹哨人,一个海军陆战队的老兵曾说,对
本书首先采用历史方法对美国公共行政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发展范式作历史视角的考察。其次是运用比较方法,对美国公共行政中的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作比较研究,表现为对两大范式在哲学根源、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价值理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最后,运用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方法,在对美国公共行政中管理主义与民主主义的比较研究中注重把规范研究的方法与经验研究的方法统一起来。
《美国研究报告(2022)》 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拜登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其对美国内政外交、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在国内层面,美国面临持续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经济衰退、罕见的供应链危机、深层的社会危机;在国际层面,美国面临中国的快速发展、复杂的国际局势、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拜登政府以对华战略竞争为抓手,对内践行“拜登经济学”,对外回归地缘经济战略,以求系统性地解决危机。 2021年的美国内政外交呈现以下特点:在政治领域,两党的政策立场和意识形态继续向两极移动,围绕拜登执政、选举规则、选区重划、
本书考察了美国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状况。通过3000余份在线问卷、上百次访谈,用年轻人的访谈原声以及作者的个人经验,真实记录了美国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压,包括一路为了升入大学做准备的成长经历、将好工作等同于过度工作的病态职场文化、被工作不断挤压侵占的休闲时间,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儿竞争等等。作者还探讨了技术和社交媒体是如何通过创造持续的在线要求和“时刻待命”的压力,让美国千禧一代打工人进一步深陷倦怠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