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给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国际贸易亦不例外。一方面,数字经济改变了经济增长驱动力,有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相应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显著改变了国际贸易的传统模式,以互联网为渠道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正在成为国际贸易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于此,此前曾被看作是不可贸易的商品逐渐开始数字化,从而借助互联网成为可贸易的对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形成的优势,是加快推动中
"为了使初学者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抓住要领,在具体业务操作时更快上手,本书在编排的时候从外贸业务员的视角,分析从与潜在客户建立起贸易关系到签订出口订单再到履行出口订单的基本过程,并以此编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外贸的整个操作流程。教材分成五个模块,包括出口业务准备、出口订单洽谈、出口订单签订、出口订单履行和出口订单善后。每个模块又各设若干个活动,每个活动都按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知识链接、操作指导、能力拓展的思路编排。我们以合作企业为背景,以一票真实的外贸订单为主线,通过
本书系统、科学地测算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情况,评估了双方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探索了双方如何以共赢之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本书综合运用投入产出模型、量化贸易模型、计量经济模型及扩展天际图等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本书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和东盟地区的未来贸易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本年度“广东外经贸蓝皮书”回顾了2022年广东外经贸发展情况,从宏观和区域层面探讨了广东外经贸发展态势,并关注到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全书分为总报告、宏观篇、区域篇、服务贸易与数字贸易篇和专题篇五个部分。总报告介绍了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2022年广东外经贸发展的成绩,初步预判了2023年广东外贸发展情况,并提出了促进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宏观篇和区域篇中,探讨了广东利用外资的情况、问题和对策,分析了广东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东莞外贸以及广东和越南的经贸合作,并规范和实
百年变局下,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失衡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并将常态化地影响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及“六稳六保”的背景下,研究贸易摩擦及人民币汇率失衡对我国进出口行业影响的异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分析了贸易摩擦及汇率失衡双因素对进出口行业影响的异质性,对不同行业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并结合金融市场相关理论,提出均衡汇率管理、外贸发展以及行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对相关涉外企业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本书基于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 以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演进历史节点的对比分析为脉络, 从贸易网络、贸易规模、区域结构3个维度解构中国农产品贸易演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首先, 梳理中国农产品贸易动态演化的历程,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测度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贸易区域结构的阶段性差异和时变性特征。其次,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 从“整体-区域-个体”三个方面分析网络特征, 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
中国“大河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叙事需要得到补充,海洋史是此类补充中的一个重要角度。海上航线编织成的网络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传统中国”的新视角;海关则是这一网络的关键节点,既吞吐货物,也塑造社会。 烟台是近代中国北方重要的贸易口岸,1861~1898年,烟台东海关是山东唯一的通商口岸,见证了北方中国的一隅在清末民初逐步被纳入全球化的历史。东海关档案清晰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其中又以贸易报告最为重要——不仅是贸易的晴雨表,还记载了环境物产、社会风貌、商业情报、政治事件及相关影响。这些贸易报
本书论述了晚清外洋军品的批量购买、军事技术的引进、新式武器的配属及效用,探讨了军品贸易和军工产业的发展、武器装备的革新及其与军事近代化进程的关系。全书内容共分六章。
本书聚焦于比较为此前学者所忽略的区域性战时“繁荣“问题, 探讨 1937-1945年之抗日战争对区域经济贸易及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研究以被誉为战时“东南唯一口岸”以及重庆国民政府“输血线重要据点“的温州为中心。“战时繁荣”则是本成果讨论之核心线索, 以此作者将贸易发展、统制政策、工业替代以及社会影响等贯穿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使读者对战时中国之复杂历史有新的理解。
本书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上合示范区建立的时代背景、上合示范区建立的战略意义、上合示范区发展历程、上合示范区建设发展主要进展、上合示范区发展面临的内外形势等。具体包括:携手开放发展 共创美好明天、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走好新时代上合示范区发展新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