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介和文化研究代表人物戴维·莫利通过本书“重新定义传播”,旨在超越以往“媒体中心主义”研究范式——专注于信息传播的符号、制度和技术维度的中介形式,把传播等同于象征性或修辞性的交流,而通过分析人的流动(移民)、物的流动(集装箱)和信息的流动(手机),进入交通(运输)以及传播地理学研究领域,探讨了21世纪的流动性、领土、通信和交通问题。作者还将“流动性”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引入传播研究中,激发出传播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潜力。《传播与移动》超越了学科、技术和地域的传统界限,为读者提供了对当代传播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把美国一些影响力很大的新闻人召集在一起,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详尽的文献搜索、抽样调查、访谈和公共论坛研讨,他们确定了定义新闻工作及其社会角色的核心要素。研究结果就呈现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中。书中提出的新闻工作的十大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引人深思。本书是媒体人的必读书,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历时性地分析了从2G到5G这一技术变迁语境下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创新实践历程,分析不同技术阶段中国主流媒体新闻创新的动力、路径、特色与不足。本书指出,从2G到5G,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创新经历了“报网互动”、主动融入网络社会、媒体融合、深度媒体融合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多重压力导致新闻创新实践走向同质化甚至窄化,不仅在专业性、政治性和流量化的三种路径中犹豫不决,还造成了人才难题,不利于激发主流媒体潜在的活力。因此,主流媒体新闻创新实践的最终目的是要锻造新型主流媒体,并注意三点:第一,“
本报告主要进行2016年监测和2017年预警工作,报告同样是基于经济安全条件和经济安全能力的框架展开分析,并且在财政金融、实体产业和战略资源领域中分别选取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探析各国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此外,本报告还将2016年监测结果与上一年报告中2016年的预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异来源,从而对报告的监测和预警模型作出修正和改进。从研究结果来看,2016年中国经济处于基本安全范围,经济安全得分为70分,相比于2015年,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仍旧处于基本安全水平,但经济
人类活动离不开对意义的永恒探索,而叙事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意义实践。作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兴的新闻形式、观念与实践,融合新闻(convergent journalism)如何讲故事,并创造性地开展叙事实践,以推动公共议题的数字建构,成为亟待突破的叙事学命题。 本书立足数字叙事学(digital narratology)认识论基础,主要从叙事原理与理论、叙事形式与语言、叙事修辞与实践三个知识模块系统构建融合新闻叙事的知识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编,共十八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叙事原理与理论,重点以叙
本书是一本讲授采访方法、沟通交流技巧的手把手基础教程,内容精炼、干货满满,基于本书作者詹姆斯·R.马丁40余年以来教授纪录片制作课的经验、进行实地采访的实战经历以及针对采访策略所做的多年深入研究写成。
作者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新闻出版传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新时代传播行业发展路径。本丛书共五本,分别为《智能认知》《数字变革》《内容竞争》《驱动传播》《重塑融合》。本书是“智能认知变革系列”丛书中的第三卷。全书通过分析竞争核心内容,解析了增强内容竞争力、传播力、说服力的底层逻辑和创新方法;提出包括表达逻辑、底层逻辑、匹配逻辑、传播之道在内的创新依据,通过分析匹配方法和创意案例,给从业人员提出实操建议。
作者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新闻出版传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新时代传播行业发展路径。本丛书共五本,分别为《智能认知》《数字变革》《内容竞争》《驱动传播》《重塑融合》。丛书系统探讨如何准确认识智能时代各项新兴技术,以提升认知水平,把握住智能变革先机,在了解智能媒体时代生存基础和变革逻辑的基础上,打造全新的运行范本和融合体系。《智能认知》是第一卷,从把握趋势、刷新认知、塑造能力、优化战略四个方面入手,详解了科技进步促成的行业局面,并从工作实际入手,提出从业人员意识转变和技能提
“智能传播变革”是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的思考与实践。丛书描写了在智能变革中从优化认知开始,谋划适应数字变革的战略和策略,以有效手段赢得多媒体、多模态条件下的内容竞争,学会并善于驱动传播以改变原有传播模式、增强传播力,并要在智能传播新阶段重塑融合,改变原有融合认知与模式,走向智能融合。《驱动传播》分为模式认知、战略选择、策略谋划、案例分析四个部分,详细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行业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作者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新闻出版传媒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提出了新时代传播行业发展路
本书的研究对象聚焦于中国社会的舆论与舆论场域,并由此拓展出关于历史、现状、关系的三个和核心问题: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部构成与信息传播特征如何?中国社会舆论场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有哪些?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书从历史出发,立足现实社会场景,选择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社会调查数据,对中国社会舆论场展开研究,在现状描述的基础导航注重跨场域的对比分析和互动研究,以期在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