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结了近三年来海外华文中篇小说创作的优秀成果。这几部中篇小说中有对现实生活以及人物命运的独到观察,如《一辈子很长》《美人》;有对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与思考,如《王姛与馥生》《遗落在纽约》《米勒》;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狗与负负得正》;还有的书写华人心酸迁徙史,如《天空之镜》。几位作者或写实用笔记录现实种种;或用后现代的笔法对现实进行变形重构,为读者了解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生动载体,打开了一扇华文文学丰富多彩的窗口。
本书是近三年几十位海外华文作家的诗歌、散文精品集。书中所选诗歌多是短诗,诗人用常见的意象构筑诗意王国,抒发自己对故土的深沉情感,表达内心对现时现景的思考;散文多是作者们对当下生活的书写,有的情真意切,如《写给母亲的信》《谁愿乘风破浪》《日日春,从起始到终了》。有的充满哲思如《告别》,还有的幽默诙谐《追求有特色的写作》,无论是书写的内心世界的丰富还是记录社会生活的复杂,都是正能量的展示当代海外华文创作的新景观。
本书为“六合丛书”系列一种,所收篇什与丛书调性相符,多为文史随笔,大部分已经发表于《读书》《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等报刊。本集所收文章围绕近现代重要文人学者,如陈寅恪、吕思勉、傅斯年、陈垣、罗振玉等,有新材料、新阐发,颇具看点。
《文学青年编年史》收入作者近年关于长篇小说的若干评论,这些文章既涉及近十年较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如《考工记》《朝霞》《古炉》《山本》《雾行者》《灰衣简史》《这边风景》《朱雀》《苔》等;亦注重作家在各个年龄代际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如,王安忆、王蒙、吴亮、贾平凹、麦家、池莉、叶弥、路内、葛亮、李宏伟、周恺等。这部集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为重要长篇小说的文本细读;第二辑为较为短小的批评;第三辑为近年长篇小说现象的评述和历史话题的重新讨论。
《新垦地》主要描写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新旧势力的交锋。以达维多夫为代表的革命一方和以波洛夫采夫为代表的白卫军,在隆隆谷地区展开较量,经过生死搏斗,白卫军的阴谋最终被粉碎。
这是一部文学评论集。以作家论方式,研讨田耳、鲁敏、葛亮、张忌等晚近六位活跃于文坛的小说家。“风”在大地上代代传唱,若远若近、余音不绝。好的文学研究者当是这样一位“听风者”,以作家作品为媒介,而时代的黄钟大吕,人心的浅吟低唱,皆能声声入耳。作家论是作者个人钟爱的写作方式,仿佛与友人促膝长谈,但又并非刻意寻觅与经营,好比各种不期而至的风自行运送而来,周作人所谓“结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结缘豆》)。
作者是当代诗人、批评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本书是对现代诗学的研习,既对现代诗诸多核心意念的“建基”时期与创作实践进行回顾和再认识,也探讨现代诗的实践与当今不同领域思想、艺术创造活动的内在关系。
“我和我的翻译”丛书遴选当代有影响力的多位翻译家,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其代表译著选段、译作篇目,内容以文学经典及首译作品为主,集中反映中国当代翻译家群体在译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练习语料,更将成为翻译研究的宝贵历史语料。 《今夜中午:傅浩译文自选集》共分三个部分,包括“英译汉”“汉、日译英”以及“其他语种译汉”,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其中,不仅收录了莎士比亚的《可否把你比作夏季的一天》、庞德的《在一地铁站里》、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知名作品,也有国内鲜
“我和我的翻译”丛书遴选当代有影响力的多位翻译家,以自选集的方式,收录其代表译著选段、译作篇目,内容以文学经典及首译作品为主,集中反映中国当代翻译家群体在译介上取得的重要成果,亦可作为外语学习者的阅读和练习语料,更将成为翻译研究的宝贵历史语料。 本书由翻译家杨武能自选其**代表性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等,其中包括歌德的著名诗剧《浮士德》片段、托马斯·曼的伟大小说《魔山》片段,以及歌德抒情诗选、海涅抒情诗选、里尔克抒情诗选等。
这是一本包含了古今中外大作家的散文名篇的解读经典的图书, 经典导读了包括德国作家、散文家赫尔曼·黑塞等的短篇散文诗歌作品20余篇, 以深刻优美的文字对于这些名篇进行了导读, 以素描之笔勾勒名著、名篇之魂, 以平行视角直抵少年人生。阅读这些经典美文会找回我们最初清澈的心, 坚定我们的追求, 在纷繁杂芜的世界里, 让我们的心灵有一片栖息之地。吟诵美丽的文字, 让我们日渐成长, 阅历人生世相, 让我们的人生在一场万里长风里去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