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鲁迅和张恨水为论述核心,分别从鲁迅与张恨水的个人经历、文学创作、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女性形象、作品所具有的乡土情结以及作品的叙事结构等问题出发,将作为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鲁迅与通俗文学创作大家——张恨水作全面深入的比较分析,尝试通过对两人经历、作品的比较与阐释,来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在中国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了以此二人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在改良社会等多方面的探索活动。
本书选文的主题为“女性”和“爱情与婚姻”,通过对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曹禺《雷雨》、陈忠实《白鹿原》、钱锺书《围城》等经典名篇的解读,探寻了青春的意义,展现了女性形象的独特魅力,剖析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和矛盾之处。
本书选文的主题为“人性深处”和“超越生死”,通过对刘慈欣《三体》、穆旦《智慧之歌》、史铁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杨绛《我们仨》等经典名篇的解读,探寻人性深处的幽暗和光辉,感悟生命存在之真谛。
贾平凹说故乡:“我的一生都是在秦岭,生在秦岭,长在秦岭,工作生活在西安,它也是秦岭山下,所以和秦岭的关系是没办法割裂的。”贾平凹把他生活过的故乡变成文学故乡,使商州更多地带上了文化色彩。本书通过阅读贾平凹,既要让读者感受他笔下的商州地域文化特色,更要体会一个人从精神故乡中汲取到的不竭创作动力。 目录: 第一章 从商洛到西安 一、贾平凹名字的由来 二、贾平凹的创作阶段与起伏 三、贾平凹的写作基因密码 第二章 商州系列中的“人、事、情”
本书聚焦于文学与大众文化的接合部,主要呈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冲击与中国当代文学生产的嬗变。其中既有总体考察反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特点,呈现文学生产新变的历史语境等;也有具体分析剖析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审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反思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特殊关联,直面文学之变并在理论层面提出应对方案。本书努力在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美学分析和意识形态批判之间进入问题,试图在文学研究中增加文化研究维度,在文化研究中增加文学研究维度,并使二者交往
田中禾,当代著名作家。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第五、六届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获全国第八届短篇小说奖,第四届上海文学奖等奖项。本书以时间为经,以作品分纬,结合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历史进程,以象征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文学流派为参照,以弗洛伊德、荣格、柏格森、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家的学说为依托,深刻而全面地阐发、评述了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的文学创作,发掘、论证了田中禾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并成功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气质高贵、真实可信的田中禾,一个极富魅力、值得追随的美学人格。
本书在梳理、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唐宋学术思想转型领域内前人关注较少或研究不足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唐啖助、赵匡和陆淳《春秋》学著作考辨以及他们学说思想的经学转型意义,初唐道教重玄学与程朱理学的思想关联,晚唐五代文人小说中的“仙境”与道教“洞天福地”的关系,“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及开新学风的士建中、刘敞等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和学术地位,唐宋时期的《左传》学与史书纪事本末体起源的关系。期望经由系列这样的专题深耕,连片成畴,从而更为真切
本书是作者近40年来进行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成果结集。作者在1985年攻读硕士学位时开始从事的是中俄文学比较研究,从此之后在相关的领域深耕多年,比较范围涉及批判主义作家果戈理、亚历山大·奥斯特罗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以及对跨学科问题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作者从事俄国文学研究的主导理念是为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建设服务,从本书收入的文章中读者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中国学者从事比较研究所形成的学术品格。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中研究编的工作主旨是在文、史、哲、外国语等多学科融合的视域中,综合性地探究海外汉籍接受历程与海外汉学发展的特征、规律。本书收录的文章集中研究中国俗文学文献在法国的庋藏与接受情况,包括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的经典化历程改冤屈为怨恨:《窦娥冤》初译本考异从词汇之译到视角之异: 论元杂剧《货郎旦》在法国的传播和接受神鬼、灵魂与投胎:从《岳寿转世记》谈元杂剧《铁拐李岳》和《倩女离魂》在19世纪晚期法国的接受与改编等文章,展现了中法文化交流的前沿学术成果。
曹操、曹丕、曹植被誉为建安文学的领袖和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文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丛书精选三曹代表性诗文80篇,译文别具一格,注释精细全面,鉴赏史论结合,将艰深晦涩的文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呈现,深刻展现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热望,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的汉末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