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史观研究”“史实考论”“思想史论”“编纂探析”“国史学科”五大部分,主要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史和党史的学科体系,思想方法,以及国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的史实考证,如西藏和□解放中一些史实细节的考证、起草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各领导人在不同问题上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考等。同时,本书也在理论上阐明研究党史、国史,梳理史料应该采取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纂的学理基础等。
本书是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收录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国史理论大家朱佳木和室内青年学者邱霞、孙钦梅等近年来公开发表且未收入其他文集的关
本书收录公开发表的论文31篇,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一般按论文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第一部分为综合研究,第二、三部分之外的文章都归于此,12篇;第二部分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史研究,9篇;第三部分为邓小平、陈云思想生平研究,10篇。这样方便读者了解论文集的内容及作者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发展轨迹。因作者学习研究国史的20年都在北京度过,这本论文集记录了作者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因此命名为《京华研史录》。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党史、国史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不断总结党史、国史的成功经验,吸取挫折教训,从中找到坚毅前行的伟大力量,是我们国史编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之际,《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奉上20多年来我们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同时,在自己分管的国史研究领域中辛勤耕耘取得的部分成果,以此作为献给建所30周年的一份生日礼物。
本书为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论文合集,共收录6位学者的26篇文章,内容涉及自1949年建国至2019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如文艺政策的变化,宣传工作的变迁,文化产业的建设,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新兴媒体在内外传播方面的作用和功绩等,从
本书以新中国史为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一门与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研究相衔接,与中共党史研究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历史学科。本书所收入的17篇文章,共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新中国史”,3篇文章主要是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论国史”及“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阐述;第二个主题是“新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其中4篇文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第三个主题为“新中国社会建设史”,所收入的10篇文章主要是关于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一些成果,体现出作者对于新中国史研究如何
本书共收录作者公开发表并未被其他论文集收录的学术论文□9篇。本书分为4个部分,分别对改革开放前后的新中国史研究中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析。专题论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保护中华老字号等方面的贡献,总结了当代中国研究在方志、外贸、物价等方面的学术综述。阅读本书,可启发读者在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国史研究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析。
本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建立伊始至今的光辉历程进行完整、系统地梳理和编排,选择国家建设发展中取得过得突出成就进行总结和提炼,并按照少年的记忆特点和阅读习惯整理这些重大事件,更以专业的、精致的手绘漫画和插图让少年儿童在轻松的阅读下形成对国史重大事件的基本认知,摆脱教科书和一般纯文字读本的枯燥阅读模式,利用文字结合图像的技巧,强化视觉冲击,让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图像给少年儿童留下深刻印象,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爱祖国,立志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而学习奋斗。
本书系统回顾和总结了社会史研究的国内外源流和现状,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的背景和态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为例,阐释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架构、主题主线和分期;介绍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方法、资料特点,以及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体是2012 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项目成果,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理论的拓荒之作,特别是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解读,不但在中国当代社会
新中国70年的社会发展史,也就是围绕民生主线开展的社会建设史。本书以基本民生为主线,并借用社会学的范畴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社会生活、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思潮)等;通过记叙、梳理上述诸方面在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就,同时对发展中的曲折、工作中的失误也不回避、不轻描淡写,重在总结经验、揭示规律,从而令人信服地还原了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历程。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丰富国史、党史的学习有所贡献,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