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出悠久的浙东文化,且传承完满,意蕴多元,具有时代性和进步性。本书以浙东鄞县、慈城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类专题的形式对浙东文化的流转变迁进行探讨。其一,对藏书纂志、社会互助等浙东典型文化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以探略浙东文化之特点。其二,对冯君木、虞世南、王应麟、冯宾符、张美翊等浙东名士进行个案研究,以探略浙东文化之深厚。其三,以浙东历史名城慈城为例,对慈城的历史、文化、文体、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略浙东文化之发展历程。
本书通过对江西石城县乡村遗留下来的标语的观察,通过查找史料,以走读的方式写出中央苏区在古村落里留下的印迹,反映出乡村振兴给古村带来的新变化。具体内容包括:“风展红旗如画”;“土豪家的谷子不要钱,发给贫民!”;“上前敌打仗,不替军阀当炮灰”;“工农兵联合起来”;“千年封建都打垮,今天穷人有了家”;“三期战争获全胜,胜利原因要记清”等。
本集刊自2015年改版后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综合集刊,服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语言文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集刊,收录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等)、文献学等,此外还有书评等内容。主要刊登中国语言、文学等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
《区域史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一批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创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为区域史研究者提供一个分享最新研究、交流最新思想的平台。自施坚雅打破王朝国家历史叙述的范式,提出从区域的脉络解释中国历史结构的理论起,区域史研究成为学者们试图加深理解国家历史乃至全球历史的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上人们的互动如何形成在某个视角下有意义的“区域”。本集刊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能够展现区域史研究的当前动
城市环境史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借鉴西方城市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泛区典型受灾城市开封为案例进行具体实践。立足于黄河泛滥的历史背景,围绕人群社会对灾害的处理活动,通过对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态、迁城之议,因河患兴起的镇河铁犀、大禹庙等的专题研究,探讨黄河泛滥环境下城市发展的变化过程,凸显不同人群处理黄泛灾害的思想观念,展现“城市-人群-黄河”三者之间不断斗争与适应的互动过程,厘清人群社会在创建人居环境时的家园营造史及营造经验。
厦门是我国福建省东南部重要城市,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野观察厦门。书稿精选100多篇文章,分为“厦门舆地纪略”、“厦门文史纪略”和“厦门风土纪略”三大类,共五编,以特殊视角和微观叙事,梳理厦门的历史脉络,涉及厦门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方面面,呈现丰富的肌理和质感。书稿写作跨度近20年,大多数已经在《厦门晚报》《南方周末》《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发表,反映了作者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对这座岛城的理解,展现这座城市的基本轮廓和纷繁细节。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臻善治理,关乎大学学术特质的永恒坚守,关乎大学组织的变革发展,关乎大学内部学术组织体系“学术生态力”的有效激发。“双一流”背景下推进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治理是其应有之义和应然之举。选题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生态隐喻,尝试建构面向激活“学术生态力”的组织整合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建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结构、功能及演替的应然样态,审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生态的实然现状,并进行归因分析,探索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化解这些问题的相关机制和策略。本选题力求在
该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在《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篇分别围绕天府之国母亲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运码头进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了古代成都水码头附近的历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该书融合了《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两本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两江为母女江,外江(金马河)被层层分水,长期承担排洪泄洪功能,堪称天府母亲河,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对追溯老成都历史记忆、宣传巴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以黄河中下游嵩山东麓的郑州为叙述起点,以斯地彼域的原初聚落、中心聚落乃至城市文明轨迹流变综合比较,将笔触延展至其他河流文明,以此梳理、贯穿、归纳黄河文明的“多元与统一”的历史演化。通过远古区域性原生文明的再度书写,在突显中原区域文化的力量、作用、价值的同时,通过其他地域文化材料的铺陈,突显多域文化的原生、并进、交流以及最终抟合的事实。意涵“原初中国”的塑形传续、确立,不独在黄河、在中原、在郑州,此域只是中国远古历史的核心单元,而非所有。
编修史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的精神,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深圳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增强深圳文化软实力,涵养粤港澳大湾区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于 2021 年 8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开始组织编纂,历时两年,始竣其工。《BR》《深圳通史》是一部记述深圳地区历史发展的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卷、近代卷、当代卷三部。本卷作为全书的首卷,主要记述先秦至 1840年鸦片战争前,深圳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