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访谈从1962年到2005年跨越了超过四十年时光,其中雅各布斯不仅谈到她支持城市和全球经济多元性的一贯主张,也回顾了她对此的身体力行,如在反对纽约“西路计划”运动中的勇敢行动。
本书收录的访谈跨越了超过四十年时间。在不同时期的谈话中,托妮·莫里森分享了她作为教师、编辑、作家、母亲多个身份的故事,以及这些经历对她写作的影响。
本书收录《女性的焦灼》《拜访琼·狄迪恩》《投身大漩涡的琼·狄迪恩》《沙龙采访》《曲终人散后写下故事》《非虚构的艺术No.1》等文章。
本书收录四篇访谈,包括《玛丽莲·梦露问答》《全新的玛丽莲·梦露》《对话玛丽莲》《最后的访谈:“与孤独女孩的最后一次长谈”》。
从1977年到2018年,这里收录的7篇访谈跨越了超过四十年时间,曾散见于《10点5》《琼斯妈妈》《加利福尼亚杂志》等文化观察媒体。在这份独特的结集中,勒古恩不仅谈到了她的写作和生活,如对科幻/奇幻体裁的看法、卡尔·荣格对其作品的影响、关于地海系列等经典作品的写作过程等,也谈到了她同父母和丈夫的相处、养育孩子的经历等话题。对于勒古恩来说,幻想文学对可能性的想象最终关乎的是理想生活和存在的奥秘。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福谷传奇》《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玉石雕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霍桑另一方面又是短篇小说和儿童故事作家中的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还担任过外交官,这些我们都不甚知晓。在这部霍桑女儿罗斯执笔的传记中,全面再现了更为丰满的霍桑形象。传记的基石为霍桑夫妇的书信、日记以及霍桑夫妇与当时世界各国作家、艺术家、思想家的通信、座谈和往来的事件记录等,均为一手资料,另外也有霍桑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叙述等,是一部全面客观展现霍桑一生的经典传记作品。
本书是一本包含了斯陀夫人信件和日记的传记,是其儿子查尔斯?爱德华?斯陀的作品,书中对斯陀夫人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信仰、婚姻、在欧洲旅行的见闻及其晚年社会活动等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尤其对其引发美国南北战争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创作背景及其影响力做了极为详尽的阐述。
本书以存在主义心理学为理论背景,探究了十位非裔美国作家自传中的存在性焦虑,展示了其“我只身前行,却仿佛带着一万雄兵”的孤勇和顽强的生命力。道格拉斯努力寻找价值、道德感,诺瑟普为奴12年竭力求生存,赫斯顿从未放弃超越、创造自我,休斯用写作应对焦虑,布克在事业中体现个人价值,赖特在困境中完善人格,马尔科姆玩世不恭却也志存高远,杜波依斯以大理想应对万变人生,安吉洛以长风破浪之势升扬生命勇气,戴维斯以大情怀为弱者谋未来。在焦虑、抑郁、精神内耗侵蚀人类生活的今天,读者可以借助这一群体的勇气和智慧,找到通往
本书是美国著名音乐记者查尔斯·R. 克罗斯写就的权威科特·柯本传记。作者通过4年的调查、400多次采访以及对柯本未出版的日记、歌词和家庭照片等珍贵资料的抽丝剥茧,生动再现了这个传奇摇滚巨星短暂而炽烈的生命足迹——从悲惨的童年到孤苦的青春期,再到在阿伯丁进行音乐探索的日子,直至最终成名后在公众和媒体的巨大压力下自杀身亡。《重于天堂》不仅为读者呈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地下摇滚乐的辉煌群像,更将其中心人物科特·柯本不为人知的一面重新发掘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音乐巨星的故事,更是一个
本书是雷吉·菲尔斯-埃米(Reggie Fils-Aimé)的自传。他回顾了自己如何从美国纽约布朗克斯区的贫民窟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出生于海地移民家庭的雷吉,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康奈尔大学,后来成为任天堂美国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也成为游戏领域的传奇人物。游戏颠覆者既是雷吉在业界的称号,也传达了他在事业上不断创新的精神。雷吉在这部自传中不仅讲述了他的励志故事,还分享了自己在企业建设和营销领域的丰富经验,这本书也可以被视为一部高端经管领域的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