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继2011年出版学术专著《地理信息服务质量的理论与方法》后又一创新性研究成果,包含作者近年来对地理信息服务领域的理解、深耕和探索,为突破当前地理信息服务存在的服务关联缺失、协同缺乏等瓶颈问题开创研究新思路。本书可供从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空间信息等研究的学者参考,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师生阅读使用。具体而言,本书在介绍研究地理信息服务网络与协同的研究背景、现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当前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服务组合、地理信息服务质量的技术体系;结合
宏观的、复杂的地理现象背后,存在简单、根本、微观的地理基本元素,这些微观离散单元通过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和聚集,涌现出我们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因此,若需真正理解地理现象规律,必须探索微观层面基本元素的组成、结构特征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而理解宏观现象的演化机制问题。随着移动定位、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能够获得海量的可以自动持续更新并具有地理标签和时空语义信息的数据,即时空大数据。地理大数据的出现,构成了从人地关系中揭示地理现象之机制的条件--借助于各类海量时空数据并通过聚合微观个体行为样本得到群
本书从空间分析的视角,将传统的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理论拓展到流空间,系统介绍了地理流空间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场景,内容包括流的数学模型,流空间定义及其基本度量,流的可视化,流的几何分析,流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流的空间模式挖掘,流的插值,流的空间交互模拟以及多元地理流分析等。
本书讲述了用于理解和量化计算仿真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在这些不确定性下预测系统行为的基本背景和技能。它解决了工程和物理科学在高后果决策中广泛采用模拟的关键问题。本书着重于介绍基于偏微分方程组解决方案的仿真,包括对蒙特卡洛方法的深入介绍,计算机实验的基本设计以及正则化的统计技术,构建了用于从基本构建块进行预测的复杂技术。
本教材共分为8个实验, 其特色与创新体现在3个方 面。第一,面向林学一流专 业。地理信息系统是重要的 现代信息技术之一,教材内 容设计面向林学国家级一流 本科专业,以亚热带分布广 泛、要素多样、结构复杂、 时空多变的森林资源作为主 要研究对象,具有专业针对 性强、挑战度高的特点,反 映了林业应用新技术的发展 要求。第二,应用最新研究 成果。教学紧密结合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学。利用围绕 森林空间结构与功能研究主 题的连续4个国家自然科学 面上项目(304
本书分为“空间态势感知原理”“空间态势感知系统”上下两篇。原理篇论述了空间态势感知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与概念内涵,阐述了空间目标的雷达可探测性原理、光学可探测性原理、空间监视原理与空间目标编目原理等。系统篇论述了空间态势感知的雷达、光学与空间环境等信息获取系统,轨道确定、目标特征反演与识别、空间碎片碰撞预警等信息处理系统,任务规划、信息分发等信息管理系统,典型空间目标监视网,以及空间目标监视网及其应用的新形态等。
本书由浅入深地对GeoScene的使用进行介绍,前半部分介绍如何利用GeoScene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管理、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和操作,后半部分以深度学习、综合案例以及建模分析为主。全书拟分十二章,分别为:GeoScene介绍、GIS数据输入、GIS数据处理与编辑、栅格分析、矢量分析、网络分析、三维分析、影像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地图制图与可视化、综合分析应用以及空间建模。
本书共分为五个项目,分别为GIS数据采集、导航地图采编、高精地图制作、实景三维地图采编、拓展项目实践。本书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融入新工艺、新标准、新技术,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求。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测绘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院校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选修课教材,还可以作为导航地图、高精地图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