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理论研究的前缘热点与薄弱环节,揭示交互作用的过程响应与动力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一定的应用价值。本书共包括7章,其中第1~3章探究了深水陆缘上重力流(浊流)、底流(等深流)及其交互作用过程响应,揭示了交互作用有利的形成发育场所与典型沉积响应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第4章揭示了交互作用沉积响应(深水单向迁移水道)的形态特征、发育演化和沉积模式;第5章探讨了基于全球尺度的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形态变化、叠置样式及主控因素;第6章从数值计算和物理模拟的角度揭示了深
中沙群岛为中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位于东沙群岛、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位置。中沙群岛属于海洋型岛屿,但绝大多数为隐伏在海水之下的暗沙和暗礁,宏观地貌形态为珊瑚礁,主要由黄岩环礁和中沙大环礁组成。《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重点关注中沙群岛珊瑚礁框架生物造礁石珊瑚的物种多样性,首先论述了中沙群岛的地理和环境特征、中沙群岛珊瑚礁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随后根据国际最新的造礁石珊瑚分类研究成果对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逐一展开详细描述,并结合水下原位生态照片展示其典型特征。《中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共记录中沙群
本书对水下光学与成像的关键原理、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21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水下光学和成像技术,以及海洋光学和色彩研究的发展史。第二部分综述了水下光学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介绍了水下光场的概念、水体中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评估方法、水下生物发光特性以及有害藻华等对水体的影响,还总结了用于研究海洋环境中悬浮沉积物、湍流和混合物的光学技术。第三部分回顾了光学成像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水下成像技术,如数字全息、激光线扫描、流速测量、三维成像等,还概述了拉曼光谱、光
为全面反映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洋关键指标变化的科学事实,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和其他相关数据编制完成本书。本书内容分为三章,分别从全球海洋状况、中国海洋状况和影响中国海洋状况的主要因素三个方面给出海洋气候变化的**监测信息,可为国家和沿海各地方政府及决策部门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宣传基础信息,并满足国内外科研和技术交流需要。
海洋动力系统是一种崭新的物理海洋学研究基础框架,它主要包括具有物理确定性意义的运动类划分原则和数学自洽性意义的运动类分解?合成演算样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来的与海洋流体力学原始Navier-Stokes控制方程组具有一致性意义的运动类可加性控制方程组集。这个控制方程组完备集对海洋运动非线性相互作用做了精密的分运动类表示。在本书写作期间,我们运用一些独到的解析研究技巧,对一些物理海洋学重要领域开展了检验性的研究尝试,得到了一些称得上湍流混合动力学初步、“一般海洋”简化的重力波动“统一解析
本书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关于物理海洋学的思想和方法,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与综合能力,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掌握物理海洋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本书特别强调动力学基础知识。本教材参考了国外一些专题研究书目,例如Olbers的《Ocean dynamic》,Kudu的《Fluid Mechanics》,Cavallin和Crisciani的《Quasi-Geostrophic Theory of Oceans and Atmos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绪论、波浪理论、随机波浪、波浪传播变形、近岸流、非粘性泥沙运动、粘性泥沙运动和海岸演变,每章后附有相关专业词汇的英汉对照表。
吕华庆主编的《物理海洋学基础》是以温、盐、密、浪、潮、流为主干进行编写的,适用于海洋气象学、海洋工程和物理海洋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地球、大气层、海洋热量收支、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海水基本运动方程、湍流、混合和不稳定、海流、大洋环流、海浪、内波、赤道波动、潮汐理论等。
《环境波浪学》是对作者多年实践的总结,也是为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专业研究生准备的波浪类课程教科书。 《环境波浪学》以海岸工程为背景,以海岸工程为依托,全面介绍海岸工程中波浪理论、工程波浪问题。全书共分6章,第1—2章是基础部分;第3章是近岸带波浪场,介绍一些相关近岸带概念;第4章是波浪模型;第5章是关于各类缓坡方程模型;第6章是工程波浪。本书每章节都结合理论配有实际问题的物理和工程背景。
本书阐述了海岸水动力和海岸泥沙运动的基本原理,内容包括海岸动力因素和海岸泥沙运动及岸滩演变两大部分。前者包括海岸波浪、近岸波生流和海岸潮流运动;后者包括沙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泥沙起动、输沙率和海岸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