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对《伤寒论》重新编次,分为十二类,一十四卷,逐条诠释,名日《伤寒悬解》,并撰“仲景微旨”冠于书首,相当于全书总论,主要阐述寒温异气致病特点、伤寒传经规律等。张琦评论该书:“纲领振举,条理综贯,积疑尽释,豁然遂通。黄氏之学,博究天人,钩致深玄,而于是书,尤为精赡”,并附“伤寒例”于书末。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
本书作者深耕经方治疔疑难病多年,总结出一套有效且易于掌握的方证、药证辨证治疗体系。该体系忠于《伤寒论》本身的条文原意,不需要过多玄妙理论解释,具有精准靶向、快捷速效的特点,并经作者及其门徒或者同行受益者大量临床验证:在药证方证对应的前提下,每能收获桴鼓之效。本书分三大部分:条文药证临床运用思想架构、条文药证解析和药证方证医案,集理法方药于一体,既有理论架构,又有药证总结,更有真实有效的案例验证,使读者能够按图索骥,快速上手。
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成氏采取“以经注论”的研究方法,不仅使《内》《难》《伤寒》学理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具有探本寻源,互相渗透之妙,同时还起到经论结合,“以论证经”的效果,使伤寒方证义理明晓,《内》《难》学理具有实际的内容。
本书共分7章。绪论介绍《难经》的书名释义、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主要学术特点等;第一章脉法,阐述脉学源流、独取寸口原理、阴阳脉法、元气脉诊、脉证合参等;第二章经络,重点阐述奇经八脉理论的学术与临床价值:第三章脏腑,阐述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及其学术与临床价值等:第四章疾病,重点讨论《难经》病机理论特点,伤寒等五种病证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第五章腧穴,重点介绍五输穴的五行分类、原穴概念与临床应用;第六章治法,重点介绍《难经》针法原则、刺法要领及补泻法。
肾被称为“ 先天之本”,封藏着人体的“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而“精”关系着人的生长、发育、壮盛的全过程。所以说养生必先养肾。本书立足《黄帝内经》,在将养肾知识讲细讲透的基础上,介绍了饮食、运动、起居、经络穴位等养肾方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制定科学的养肾方案,从根本上呵护健康,并提供了治疗或缓解全身与肾相关的病症的养肾方法。
黄元御将《素问》重新编次为养生、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分为一十三卷,逐一诠释,名日《素问悬解》,本书是黄元御诠释《素问》的专著,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理论,着力阐述,颇具独到见解。本次整理选择精善本,精勘细校,并对文中疑难字句进行释义。
《灵枢悬解》为黄元御逐篇、逐段阐释《灵枢经》的专著,于《灵枢》正其错乱,发其幽杳,重新编次为刺法、经络、营卫、神气、脏象、外候、病论、贼邪、疾病等九类,分为九卷,八十一篇,逐一诠释。对经络、腧穴、刺法等理论,多有创见,冯承熙认为“远胜于前人之所为也”。
本书以《黄帝内经》为指导,讲解中医角度下脾胃与人体、养生的相互关系。对多种常见脾胃问题给出了极易操作的调理方案,从日常起居、饮食调理,到经络调理,再到运动健身,为大众调养脾胃、调养身心提供了细致、科学的解决方案。
本稿是“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一种。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学说,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数年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稿作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多年从事中医学及中医典籍研究,著有《中医典籍与文化十讲》等专著。
本挂图绘制了董氏奇穴与经穴在人体的详细位置,采用奇穴与经穴左右对照的形式,且对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的穴位单独绘图。董氏奇穴虽不像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本挂图设计简洁明快,便于读者查找穴位。同时,董氏奇穴穴位的分布,在功效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本挂图配有说明书,对董氏奇穴的定位、主治及针法也进行了介绍,力图简单实用。 本挂图分为三个独立挂图,不易混淆,方便系统学习,且尺寸大,穴位清晰、准确,易于取穴。说明书中的解释说明文字基于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