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文学研究类著作。本书全方位搜罗、整理了宋代笔记小说作品,对佛教影响下的宋代笔记小说创作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以故事性为前提,归纳了宋代佛教世俗化对笔记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了笔记小说对宋代儒、释、道、巫等宗教关系的生动反映和体现,考察了佛教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宋代经典果报、入冥、冥定和灵验类故事题材,分析了佛经对宋代笔记小说的叙事内容、手法、视角等的影响,指出了宋代笔记小说与佛教叙述在发展过程中的共生关系以及佛教在宋代的新变和其对笔记小说文体的影响。
该书以《红楼梦》原著为基础,精准地把握《红楼梦》的阅读难点,将原著人物和情节进行剖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红楼梦》原著中纷繁复杂的人物和情节,并结合当下现实生理解红楼梦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背后表达的深刻内涵,引导读者在看懂人物、理顺关系的基础上把握书中的重点情节、思考人生、积累处世智慧、领悟文学经典。是一部引领读者进入扑朔迷离的《红楼梦》的导游之书。本书不是红楼梦的探佚作品,主要根据《红楼梦》前八十回内容及脂砚斋等批语对书中人物和情节进行解读及剖析。本书不是红学研究作品,对于红学研究中
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后,“吃人”意向及相关小说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本选题以晚清民国“吃人”叙事小说为研究对象,站在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互交织、影响的维度,抓住“吃人”叙事现象发展脉络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和作家作品,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流寓”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创作者,中国古代士人出于种种原因,常常不得不进行千里迢迢的流浪和迁移。当他们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旅途艰辛,见识到迥异于家乡的风物景观和社会习俗时,其内心产生的震荡是巨大和深刻的。在自然环境、生存状态骤变的双重压力下,他们创造了大量的文化精品。同时,漫长的行旅体验与寓居异地的文化创作客观上也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传播,加强了文化的跨地域融合。 本书聚焦于唐代西南地区的流寓现象,在梳理唐代西南地区地理交通的基础
本书内容包括:唐代的驿传体系与驿路网络、唐代驿传与驿路诗歌的生发、唐代驿传在唐诗异地交流中的功能、唐人驿路传诗的具体方式、唐代驿传与唐人诗歌团体的形成、唐代驿传与唐代诗风的变迁等。
史诗世界既是社会一行动的联合或组合现象,又是文化即心智一思维或性格的聚合结构系统,两系的构成法是经验现实背后一源于本体重复·循环等数理统计逻辑的模仿原则。正如书名所示,史诗类型学和史诗诗学指以草原史诗文化语法探索的两种人文主义诠释为具体内容的史诗理论范例,而“社会·心智+模仿”则指以社会行动、文化心智的本体模仿(重复或循环等)和语法逻辑为基础的总体理论视角和阐释框架,即从文化语法的对应关系出发,以史诗类型学·社会行动模仿和史诗诗学·文化心智模仿为理论阐释依据,进而借此来回应并讨论了带有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小说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功名富贵”时的不同表现,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同时热情地歌颂了那些不慕荣利、不随流俗、讲求文行出处的人生选择。本书从江南人文、家世生平、儒林写真、讽刺艺术等多个方面,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自汉代至近代,中国妇女的著作共4000馀种。而在有清一代,妇女作家即达3500馀人。在这3500馀人中,至今确知有集子存世者,就至少有1000馀人。这个数量,足以让我们对清代女性的文学创作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前代相比,清代闺秀诗词作家的创作境界更加开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她们的作品都留下了痕迹,从而以千汇万状的姿态,丰富了清代文学史,也丰富了整部中国文学史。本书稿多侧面、多角度地考察了清代闺秀诗词作家的创作,不仅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这个特定的群体的了解,同时也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某些面向,
本书尝试用古代文学体系的方法来研究宋词与唐宋诗学的互动关系,并且对大一统体系下唐宋诗学对宋代词学体系组成因素创作、流派、理论、集注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得出一系列新的观点。 古代文学体系肇源于上古尧舜禹时期、发展于大一统时期,它明显带有这两个时段的特点,即复古创新、万物归一。复古是文学发展的目标,目标往往定位在历史上发展的黄金时段,发展的目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创造新的辉煌;尧舜禹三代是治理的理想时期,儒者以尧舜禹三代为目标;文学则以历史上每个文体具有特色的作家、时代等为目标。归一就是在思
1970 年代末以来的当代诗歌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大量优秀诗人和优秀诗作,但哪些诗作可以称为名篇仍充满争议,而且显然在可见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这类争议,那么对本书来说,所谓“名篇”应该是将来时的。书中收录的细读文章多数专为本书而作,但也包括少数旧作。这些文章深入分析了诗作的思想、艺术和感情,多有独得之见。在批评的显微镜下,当代诗的成色将在某一程度上显形,而在诗歌的镜照下,批评也将显示出其自身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