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途上,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与基础。一定意义上来看,新时代“枫桥经验”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未来图景。作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典型样本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书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出发,在深刻把握“枫桥经验”根本内涵和逻辑规律的基础上,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指导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按照“党的领导是本质特征,群众路
本书通过探析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和非洲的不同发展历程,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视野下探寻推进中非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以中非双方相互支持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本书分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的丰富内涵及其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非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剖析非洲社会主义为何陷入低潮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机遇,进而探讨如何推进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理念在非洲的传播,以深化中非治国理政交流互鉴,助力非洲发展。本书涵盖理论分析与国别案例研究,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分上下两篇。上篇由微观机制入手,介绍了地方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直接参与经济建设的具体机制;下篇从城市化、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国内经济结构、国际贸易冲突等方面展开,分析相应的宏观现象。作者致力于将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在书中回顾了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历程,并对当前开展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
本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安排的重大科研项目(2020-2022)的最新成果,该项目由高培勇副院长主持,由科研局统一筹划,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联系落实,以社会政法片为主,邀请其他相关研究所,共同形成攻关力量,努力完成研究任务。本书是在2021年出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的第二本集体成果。全书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导,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国
本书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国家与互联网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经验,采用质化与实证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网络内容治理、信息隐私保护和国际网络治理等重要实践议题,对大数据时代网络治理的现实挑战、发展特征和治理逻辑进行探索,尝试推动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该书既对中国互联网治理的现实进程进行了年度盘点,又为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健全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报告以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以客观公正、可量化、可验证为原则,修订并完善中国政府电子服务能力指数体系。报告对中国直辖市、省(自治区)、地级市等不同层级的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和政务短视频五种渠道进行全样本测评,应用综合指数、“双微”指数和“新媒体”指数等复合数据,结合各地典型实践与案例,对政务服务渠道、政务服务区间属性及政务服务区域属性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对过去六年各省市政府电子服务能力进行全面展示,系统报告了中国省、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发展水平,旨在推动中国政务服务数字化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应运而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近年也被赋予了“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等国家使命和担当。本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参考国内外众多文献,展现给读者中国主要城市群和重庆、成都等代表性市域的社会治理制度演变历程,比较分析了不同区域治理制度供给路径及市域社会治理效果差异。作者根据多年对成渝地区和国内其他城市的社会治理跟踪观察和长期理论思考,原创性提出关于双城治理模
本书聚焦三个领域:一是儿童社会工作领域,讨论困境儿童社会工作干预研究设计和困境儿童的小组工作干预;二是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分为探讨了扶贫背景下残障人的社会支持和听障父母健听子女的早期养育方式及其影响;三是矫正和禁毒社会工作领域,在家文化背景下探讨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模式,在协同实践的前提下探讨社会工作知识的生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影像发声法如何介入针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服务,在结构化视角下分析城市贫困家庭如何脱贫,等等。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宏观与微观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论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现实关怀,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新时期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索、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本书根据村庄保存的文本资料和笔者深入村庄内部观察、访谈与体验得到的真实素材,复原了坎村互助基金会26年的历程,解释了村民何以能长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市场、政府和志愿机制等外部力量都不愿涉足或无法有效治理的领域——村民信贷资金需求问题;探究了利益输送怎样引导村民合作以及如何以利益输送为契机组建村民长期合作治理组织的问题;分析了这个内生于村庄社会的治理组织稳健成长的要件和实践的学理意义;回答了组织者怎样将对村民的资源和利益支持转变为村庄治理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