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时空漫步”丛书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编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人生长恨水长东——山水之间的张恨水故里》是“文学时空漫步”系列图书中一个品种。本书以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张恨水纪念馆与故里为讲述对象,分为“走在山水之间”“少年才俊”“新闻生涯”“创作成就”“人生情怀”“永远很水”六个部分,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精美而细腻的图片,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张恨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本书中展示了由张恨水纪念馆与研究会提供的反映张恨水生平与创作成就的大量实
这是一部探访红楼遗迹的散文集。本书作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红迷,有感于《红楼梦》、曹雪芹家族与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殊关系,首次提出了红楼三城的概念,并进而对三城的红楼遗迹进行了探访,结合《红楼梦》文本、曹雪芹家世,穿梭于现实与历史之间,从一位写作者的角度揣摩、感悟,颇有心得,发而为文。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聚焦鸭绿江口湿地鸟类及兽类的文学作品。湿地,被称为人类之肺,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滨海湿地类型保护区,为中国第二大湿地、全球八条鸟类迁徙线中最繁忙的一条。这里繁衍着数百种植物、鸟类、鱼类以及两栖类、哺乳类动物。然而,这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鸟的书。在知识与科学的支撑下,无法忽略的是字里行间或隐或显的人文情怀。日常生活中蕴含的自然之道,人与动植物平等的世界观,以及鸟兽对人类的磨砺等,都藏在深深的自然之中,自然,是人类的来处,也是最终的去处。
《山水作伴》是一本关于自然、历史、人文的大散文集,从苏东坡到黄公望;从李太白到秦少游、张旭……作者将读过的万卷书付诸于行走的脚步,带着泥土的芳香和时光的深邃,冲破时间的束缚,与他们在书本里、山水间畅谈。山守着水,水陪着山,从古至今,山水不分离,作者寄情山水,与山水作伴,这是生命的滋养、是飞向天空的自在,是扣问人生的思瓣。在广阔的自然间谈古说今,作者对古往今来的诗词作家、文人轶事如数家珍,对历史的凝视与展望,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畅达。
本书为散文集,以支教教师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在粤桂扶贫协作大背景下,广东音乐教师赵倩仪到广西毛南族地区支教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从音乐支教的小切口,再现了广西毛南族群众如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奋力绘就整族脱贫的壮美画卷。从初赴桂西到熟悉新环境,从课堂教学到教师培训,从音乐教育初心到创业维艰,从组建乐团到举办溶洞音乐会,一幕幕细致的场景,折射出近年来我国在农村教育、脱贫攻坚、万众创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刻画了主人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事业中,体现了新时代
本书收录包括:“第一辑 心中的桃花源”“第二辑 良知就像一束光”“第三辑 独有禅师不出房”“第四辑 最大的靠山”等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心中的桃花源;站在岸上赏月;把酒话桑麻;相逢莫辞醉;双向奔赴;凡尘离去;爱在浮尘等。
本书收录包括:“第一辑爱早已化为无形”“第二辑人生,是一种雕刻”“第三辑太阳出来,星星就看不见了”“第四辑永远没有山顶”等内容。
本书收录包括:“第一辑种了芭蕉亦不怨芭蕉”“第二辑不为商贾不耕田”“第三辑应似飞鸿踏雪泥”“第四辑千年流苏芳菲绽”等内容。
本书包括正编、副编、附录三个部分。“正编”内容即革命遗址部分,按照行政区划分编,收录了在开封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中的全部革命遗址的详细资料。“副编”依次收录了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遗址、外国共产党人在华遗址、国民党及其他武装团体抗战遗址等其它类遗址;“附录”收录了日军侵华罪行遗址等反面人物遗址。
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
日子美好,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
本书讲述藏在中国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里的生活美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作者多年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细心留意岁时变迁,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作者文字风格活泼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