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部分,由绪论部分、主体部分和结论、建议与研究方向展望部分组成。(1)绪论即第一章主要凝炼本研究的问题意识;(2)主体部分包括二、三、四、五、六章,采用总分总的写作思路。第二章构建“情境—过程”分析视角,并总体提出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行动逻辑的核心论点和分论点;三、四、五章分别从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技术革新和建设农业市场流通体系三个方面验证上述论点,并阐述贫困地区县域政府的行动逻辑、结果及潜在风险;第六章对贫困地区县域政府培育农业产业的行动逻辑
本书由七章构成。主要内容包括: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知识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和登记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并、分立、解散及清算 ;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管理 ; 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营管理 ;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等。
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官方的数据资料对滇西边境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与组织成员构成、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作用、合作社的内部运营机制及其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合作社社员的资源禀赋及其参与合作社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为推动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同时,这也为滇西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民族地区落后的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高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等问题提
本书全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大科学论断,构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观及其战略,预测了保障我国国民营养健康需求的粮食规模,论述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合理生产布局、水产品供给、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粮食安全科技体系、国家粮食政策等方面的方略与对策。这些成果可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典型生态脆弱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问题、科学问题与战略问题,聚焦黄土高原地区,构建种植业生态效率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科学核算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与生态效率;从黄土高原全域、省域和县域三个层次,探究种植业碳排放与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种植业生态效率时空演变机制,设计种植业生态效率优化调控模式,提出促进种植业生态效率提升的具体策略。本书成果对科学认知种植业碳排放与生态效率演变规律,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导论、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的组织结构、农业社会化服务供需双方的垂直协作模式等。
本书从畜牧业概述入手,对畜牧业产业布局与宏观调控作了分析;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及其项目选择、生态循环养殖及其模式设计、畜牧业生态工程与集约化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技术创新做了介绍;对畜牧业信息化发展创新、畜牧业专家系统及其应用、畜牧业智能精细化养殖技术创新做了阐述。
本书以“合作经济、共同体建设与乡村振兴”为专题,收录了《对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合作经济的成员分类分级与相应权益设置研究》《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日本故乡税收政策评述》等文章。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在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多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推动农村“二次飞跃”和乡村全面振兴,是理论和实践中均需破解的问题。本书从“统”的角度出发,按照“问题剖析—框架设计—实现形式多样化研究”的思路,对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展开探讨。在理论层面,构建和阐发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基于农村集体资产的不同类型分类,研究了中国农村集体
本书以乡村振兴案例为例,讲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产业兴旺是重点,而"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乡村要振兴,种业须先行。种子是农业基础中的基础,是农业的"芯片”,是提升农业水平的核心竞争力。以种子为中心工作的种业,在今天乡村振兴时期,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