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范式的订立者,因是之故,其眼界与识力一定会超出于现代“文学”这样一个范式。如此,我们就完全有必要跳出“文学”与“现代”这样的“范式”来认识鲁迅的写作及其社会实践。本书运用世界史理论来整体观照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核心问题,试图从“文学”的角度破译“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并在新媒体时代下,揭示中国文学在更高层面上回归中国传统之“文”的可能性。本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方面都处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前沿,其出版有可能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
郝克明先生(1933-2023)曾担任北京大学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等职务。她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在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3年1月13日,郝克明先生逝世,来自北大教育学院、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等学界同人纷纷撰写追思、悼念的文章,表达对郝克明先生的沉痛哀悼。本书把相关悼念文章和郝克明先生生平部分照片,汇编成册,编成《
《逝去的武林》续篇,由“家世”和“武学”两部分组成。前者由武学大家李仲轩(1915-2004)的后辈讲述自鸦片战争至今,李仲轩的父系和母系家族成员在历史大变迁中的个人命运,以及他们眼中李仲轩的性格爱好和生活细节。凸显了一支百年世系的血脉和文化传承。后者是象形术探佚。象形术是民国武术顶尖高手薛颠的传世之作,已经湮灭半个世纪之久。李仲轩生前的最后岁月便是讲解象形术。本书根据薛颠《象形拳真诠》和李仲轩口传,对象形术进行了完整的阐释和解析。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
《逝去的武林》一书讲述了上世纪初,列强环伺,为解救民族危机,国人形成了尚武之风,武术被称为“国术”,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尤以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了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李仲轩先生以七十余年武学实践,讲述他所师承的民国年间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和薛颠的言行、造诣,以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林中人的生活实情、习武者特有的思维意识和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身体训练法门。秘传与绝技之外,更有生活理念、生命感悟的余音。
《武人琴音》是徐皓峰“逝去的武林”三部曲系列收官之作,由韩瑜口述,徐皓峰、徐骏峰合著。讲述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在各自时代的遭遇,凸显百年武人命运。首次披露尚门韩传形意拳心法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喜峰口之战刀法。韩瑜: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再传弟子,为现在山东形意拳代表人物。其祖父韩伯言为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山东形意拳代表人物。尚云祥晚年弟子中的“大师兄”,亦为《逝去的武林》讲述者李仲轩的师兄。
公元837年,李商隐第五次科考终于成功上岸,可他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残忍的现实,光有才华是没用的,这次科考成功,靠的也是伯乐令狐楚的暗中运作,也就是走后门。令狐家属牛党,长安贵族,家大业大,李商隐本可安稳入仕,意外却总是先人一步,令狐楚去世,李商隐的名字被其政敌划掉,在一无所有的忧郁之中,又被李党王茂元看中,从此卷入牛李党争,左右为难,靠山也一个接一个倒台……在政治博弈中,他的抱负和才华只是一块漂亮的背景板。
本书展示李白诗文的思想内涵,展现李白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海纳百川、为我所用”的方式,熔铸儒、道、释、纵横、游侠、墨、兵等百家思想而成的博大思想体系;证明李白不但是千载独步的伟大诗人,而且是品格崇高的爱国志士和融汇百川的杰出思想家。阅读本书可以了解李白的思想及其体系,探索李白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过程,廓清千年以来对李白思想和精神品格的歪曲、贬低与污蔑。
东海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本书对东海王氏的源流盛衰、姻娅交游、家学门风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对王朗、王肃、王元姬、王僧孺等代表人物进行深人细致的研究。旨在展现东海王氏一族的演进轨迹和文化面貌,揭示其对政治变迁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书大致以西汉王朝汉武帝的人生经历为主线, 再现了从汉武帝出生到晚年的政治生涯, 文治武功。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群星闪耀、文化强势崛起、社会朝气蓬勃的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作者的史学功底深厚, 采用史料不仅考证严谨, 而且丰富详实, 旁征博引, 左右逢源, 文笔通俗流畅, 深入浅出, 特别适合大众阅读, 对提升国民历史文化素养, 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精选了从先秦时期到晚清时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通过叙述这些人的卓越贡献,展现他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