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先生多年来研读晚清和民国部分士人,如曾国藩、黄炎培、胡适、竺可桢、郑天挺、朱自清等的日记后,给我们展示的一部独特的近代教育史研究专著。作者勾勒出大变革时代下教育转型的丰富内涵,为我们深入认识和评论那段逝去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既有先知先觉者的呐喊和壮烈行动,也有读书人的心态变化和社会风尚的转移变迁,更人们为人、处事、治家、读书、修学等的经验总结。
师生关系一直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人工智能的勃兴,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使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且给师生关系及其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发现,师生关系从原来仅限于人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主体关系走向人类教师、机器人教师和学生三者间的三主体关系。本书探讨对三主体师生关系及其类型的认识,以期为三主体师生关系建设,特别是相关主体的智慧教育素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学青年课题“‘全程贯通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下全日制教育硕士反思能力发展的跟踪研究”(项目批准号:CIA160218)之成果。 本书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和混合研究的范式,以职前教师(研究生层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真实教育实践情境和实践反思活动为基础,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职前教师的反思能力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研究,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全程贯通一体化教育实践模式下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二是全程贯通一体化教育实
本书首先对教育心理学做了概述,其次讨论了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学习迁移,进而分析了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师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做了探讨。
本书致力于在课堂学习行为分析这一精细领域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技术推动教育智能改革,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一系列方法和策略。本书系统的介绍了计算机视觉技术与课堂学习行为相结合的这一必然发展趋势,从数据集构建、关键技术的模型方法提出、精准的应用实施三个方面展开了细致的论述。其中涉及的计算机任务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识别、视线估计、头部姿态估计以及人体姿态估计,通过总结过去十余年课题组在这些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国内探索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
本书从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在线学习的理论基础、在线课程资源、互联网+教育及虚拟现实技术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而详细的论述,将在线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的整体思想贯穿全书,概念准确,内容丰富,语言简洁凝练,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以更好地诠释理论内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线学习的方法与实践,从理论层面指导具体的在线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读者最优化地发展在线学习。全书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在线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的第一版于2017年出版,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学习模式和方法也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智能硬件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全面走进数字世界,开辟鸿蒙、创世而生。创造、生活、娱乐、社交、工作、学习,这些内容都可以在虚拟的时空中进行。未来每个人都会加入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又可以链接到每个人自己的一个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新的技术手段必将会对教育的形态产生一些影响。本书分享若干与元宇宙相关的教育示例,从特定角度展现了元宇宙教育可能的形态,归纳了元宇宙教育的特征,并尝试给出了元宇宙教育的定义,进一步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和元宇宙之间相互推动
本研究聚焦于MOOCs教学中问题引导的论坛讨论这一教学设计,关注其对人际交互的影响、以及人际交互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以期夯实在线教育中的交互理论,并为问题引导的讨论这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第一,问题引导讨论这一教学设计如何影响人际交互的数量?包括人际交互的整体网络特征、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个体网络人际交互的广度、强度。第二,问题引导讨论这一教学设计如何影响人际交互的质量?包括整体网络的发帖长度、知识建构层级、讨论主题及集中度,以及个体网络的发帖长度
本书以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议题,从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入手,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撑、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现实建设和未来应用的角度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化和虚拟化进行实践研究。最后对教学资源库、数字
本书通过案例、专家解析、专家支招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展现了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自伤、自残和心理危机问题, 帮助读者了解未成年人自杀、自伤和心理危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应对策略。所选案例都由作者接诊的真实案例改编, 同时配以大量图片以增强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