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总结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散文集,收录了《珍贵的尘土》《摩崖石刻》《木片花》《第一篇短篇小说》《闪电》等作品。
本书包括曼德尔施塔姆的自传、文论、书信,还附有一篇布罗茨基论曼德尔施塔姆的经典论文。诗人在自传中回忆了早年的人生特别是彼得堡的文化、生活,自己的朋友、少年时代的阅读、当地居民的精神状态,而这一切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持续、深刻的影响;在文论中,作者讨论了诗人作为交谈者的本质、俄国文学的特点和命运等重要问题;在他给亲友的书信中,我们见证了诗人短暂生命里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时刻,特别是他生命最后那段艰辛孤独、病厄交加的日子。
本书收录了俄国诗人安年斯基的诗歌,包括《在灵柩旁》《同貌人》《在门槛上》《叶子》《临窗遥想》《理想》《无用的诗章》《在途中》《涌上心头的回忆》等。
本书探究了中国文学在德国的接受与德国文学中的中国风等中德文学交流与传播问题。从西方与中日早期接触中的文化适应,到德国文学中的叙事散文、说教文学以及舞台剧作,加之手工艺术、流行文学、民间舞台对东亚文化的诠释,本书旨在揭示至今尚未受到很大关注的某些内在联系,呈现德国(欧洲)与中、日间的时代关系,反映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碰撞、影响和有所融合的关系。其中涵盖了十八、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几乎所有涉及中国母题的重要作品,是汉学家舒斯特创作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专著。
这个世界由吸血鬼统治着。 不是那种永远青春浪漫的姑娘小伙, 一个个睁着彻夜不眠的眼睛、抿着沾染鲜血的嘴唇。 而是相当普通的男男女女, 脸上带着生活嘲讽的痕迹。 “魅力”和“话语”的秘密只向他们公开。 他们——就是真正的世界精英, 轻轻咬一口就能把路人招入自己的行列。 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
本书是一部看似散文的小说,包括《秋与春》和《林中的马儿》两部中篇。《秋与春》又分为《秋》和《春》两篇,描写“我”在森林里做护林员时的生活和感受,没有具体的情节,主要抒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林中的马儿》描写“我”的一匹心爱的母马突然失踪,“我”费劲周折找了它很久也没找到,最后“它”自己奇迹般地回到“我”身边,还像往常一样“从来不白出去逛”,给我带回了小马驹。但这部小说依然延续了作家一贯的心灵絮语风格,抒发作者对世界、人生、大自然的看法和态度。小说亲切优美,娓娓道来
本书以文学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为原型,塑造了维克多·涅克雷洛夫这个角色。小说以列宁格勒老一代学院派教授洛日金返回列宁格勒,莫斯科年轻一代形式学派代表涅克雷洛夫前往列宁格勒参加文艺晚会并受到冷遇为主线,描写了新老两代语文学者的明争暗斗,勾勒出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语文学者或作家们的众生相。
本书叙事者“我”,瓦洛佳·塞西德福,是一名流落巴黎的俄罗斯侨民。在经历了俄国革命等一系列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后,“我”终于在巴黎遇见了从少年时起就一见倾心的克莱尔,并与克莱尔一起,通过对“童年”“少年求学”“高加索生活”与“青年参军”四段经历的回顾,完成了“我”对死亡的人类学实验观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终极命题的深层思考。
本书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但这并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它更像纪实散文和日记。主人公鲍里斯·拉夫罗夫被卷入战争时,并没有自己的明确想法,只是随波逐流,后来却在母亲的推动下真正走向革命。不过,作者并未详细展示他思维和感情的混乱,描述他内心的波澜。我们看到的是行动和表现,就像一个旁观者在观察和记录,或者像新闻片的一个个镜头。这部以真实坦诚、简洁鲜明的笔触叙述帝国主义战争、俄国革命最初年代以及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道路的小说,再版约20次,永远屹立在苏联精选文学作品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