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誉的诗人——郭祥正,他流传至今的作品超过1400余篇,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从流传时间看,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本书以郭祥正及其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迹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其诗歌之创作渊源、思想内容以及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经历对其诗歌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当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交织在一起的时候,郭祥正的思想性格变得驳杂且多变,其诗歌也因此呈现出包罗万象、内容繁杂的特点,展现出豪壮奇绝、清新绮丽、含蓄委婉、悲慨
在《科幻创作的未来版图》一书中,主编刘洋认真分析了这几年对创作发展的研讨成果,他结合我们邀请的作家撰写的文章提出,当代世界的科幻创作存在着四个重要趋势,分别是:类型之间相互交织频繁,边界显得越来越模糊;在西方创造的科幻小说类型模式之外,各民族的本土叙事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加强,科幻正在真正成为世界性的文学;科幻小说从边缘走向主流的通路已经被铺设;以及科幻正在从文学走向其他产业形式。
刘洋指出:总体来看,当代科幻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包括故事题材的多样化、作者群体的多样化、
本书聚焦于新世纪小说在历史意识方面的探索实践,以迟子建、邓一光、叶弥、徐则臣、蔡东、王威廉和林棹等深具历史意识的作家及其作品为个案,分章进行了讨论。这些作家都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发掘和书写,有鲜明的历史意识,但他们的切入角度、美学风格和思想立场又颇为不同。作者以问题为中心,或是考察他们的整体创作,或是关注某一方面的创作,甚至是重点谈论某一部作品。全书以“历史意识与小说解释学”之关联作为隐含的主线,所探讨的问题包括:时间与空间、地方与世界、乡村与城市、形式与内容、文学主潮的变迁、中国经验与小说表达、小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网络读者越来越多,但网络浩如烟海,作品多如牛毛,如何选取有益的作品或如何获取自己喜欢的作品成为普通读者,特别是刚进入这一领域的读者头痛的问题。本着从读者阅读需要出发以及网络文学研究中作品研究相对匮乏的角度考虑,本人认为此选题颇有意义和价值。本书荟萃近年来网络佳作小说,对其进行赏析。主要从作品故事内容介绍、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安排、语言运用特点以及主题意蕴分析等方面或全面或侧重的分析、评价所选网络作品,为网络文学爱好者提供有益的阅读指引
明清时期是近代汉语过渡到现代汉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范围副词体系是不同历史和不同方言产生的范围副词融合成的整体。本书以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的范围副词为基本语料,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从共时角度分析所出现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组合功能、句法分布和语体选择;从历时角度利用语法化理论和语义研究理论分析其来源,力求对这一时期汉语范围副词使用概况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研究。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分春馆词话》,一为《分春馆词话补遗》,一为《宋词选析》。
《分春馆词话》是朱庸斋先生一生创作和研究的心血结晶,一是教人如何读词,二是教人如何作词,这是历代词话从未达到的成就。同王国维、顾随以西方文艺美学观审视历代词作不同,此词话强调实践、贴近传统,字字皆出于个人的体悟,堪称填词理论之大成,传统词话之绝唱。
《分春馆词话补遗》,为评骘当代诗词的文字和指导弟子填词所作的批语。自由表达,平等讨论,畅舒己见,可体现朱庸斋先生的文学批评思想。
“宋调”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轨迹,从梅尧臣、苏舜钦和欧阳修开创,到王安石、苏轼进一步发展壮大,再到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对其变革与定型,其名虽同,其实已差别甚大,某些内容甚至已走向相反的方面。由于“宋调”的内涵非常丰富,本书仅从其与现实的离合关系、苦中作乐的抒情特征、融合新旧体诗的形式创变和用典方式的推陈出新等几个方面探讨其建构的过程。 南宋诗与北宋诗演化的路径正好相反。北宋是摆脱“唐音”而建构“宋调”的过程,南宋则是回归“唐音”而解构“宋调”的过程。南宋诗与北宋诗差别巨大,并不亚于“宋调”
本书选取了《长安三万里》电影中出现的四十二首诗作,由青年学者韩潇对诗词进行解读,并结合剧情撰写影话。
这部“精读”遴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上榜作品18部(项),其中,网络小说10部,网络文学IP影响力入围作品6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上榜项目2项。每部作品采用“作者简介”上榜评语”“故事梗概”“作品反响”“作品评析”体例,对精要进行点评,目的在于以精读赏析方式推介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对这一重要文学排行榜活动本身影响力的一种放大。
本书是作者在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通过对河西地区流传的民间宝卷的来源及河西地区民众念卷活动的探讨, 揭示了河西民间宝卷与国内其他地区宝卷的关系、与唐末五代俗讲的关系, 以及河西宝卷及民众念卷活动的本质, 为传承和保护河西宝卷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河西地区的民俗提供借鉴和参考。著作的学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探讨了河西宝卷的来龙去脉, 揭示了民间宗教与河西宝卷的关系, 揭示了河西地区的一些民情和民俗, 廓清了笼罩在河西宝卷头上的一些迷雾, 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