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数部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的文本为依托,以叙述介入、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叙述话语模式等叙事策略入手,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剖析家庭女教师人物形象,并通过家庭女教师形象的嬗变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问题。
该论文集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英国文学方面论文共13篇,涉及作品几乎涵盖英国文学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均是小说、诗歌和戏剧名篇。这些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以文本细读法为主,只是必要时结合文学理论,旨在试图合理把握作家创作意图。同时,在这些论文中,细节往往成为发现问题和创新的出发点,也正式由于牢牢地把握住了细节,许多文章观点新颖,具有较强独立性。笔者希望,在文学理论主宰外国文学研究的今天,该论文集能够使读者意识到文本细读在作品分析中的重要性。
18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提供了一个作家跨文化旅行的典型案例,斯威夫特是一位对中国新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斯威夫特从英国到中国漫长的文化旅途始于1872年第一个译本《谈瀛小录》,本书详细考察斯威夫特从1872年至今在中国的译介、传播、研究和影响等情况,分别从英语世界的斯威夫特及其中国趣味、斯威夫特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斯威夫特在中国的研究以及斯威夫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这四个方面展开,呈现出斯威夫特中国之行的主要脉络。
本书采用文学史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英国奇幻小说的渊源与发展轨迹,按维多利亚时期、爱德华时期、战后时期、冷战时期、全球化时期五个阶段梳理英国奇幻小说的形式演进及其与现实的密切关系,重点不是涵盖所有的作家作品,而是凝炼各个时期最突出的时代主题,每章选择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兼具学术性与赏析性,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英国奇幻小说的全貌。
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丛书共6种,中、英文版。本丛书选取长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国外友好人士的自述性作品,通过讲述他们的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认知、感受,促进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推动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展现现当代丝路精神新的传承故事。本书是马达罗的一部自传体作品,叙述了他儿童时代追求的中国探险,到少年时期萌发的中国梦,以及自1976年至今来中国216次的传奇经历。他是改革开放前夕首批来华访问的西方记者之一,被称为现代马可·波罗。他拍摄的中国各地
本书以散文式的笔法表现了一对从事广告业工作的青年情侣的日常生活。书中的两位主人公身处巴黎这个消费之都, 一心想依靠对各种物的观看和想象来对抗挥之不去的虚无感, 获取身份认同。小说表现了物是如何挤占人的空间, 以至于人要不断占有财富和虚名来获取更具价值的物和空间。随着一对年轻主人公的成长, 读者目睹他们如何在一无所有时瞥见世界的富有, 在学会热爱生活前学会热爱金钱, 如何从两个人的世界投入消费社会的群体生活, 服膺于群体的品位和价值观, 变得越来越像, 既彼此厌倦又彼此需要, 抗拒的力量
本书除绪论和结论, 共分为四章。包括异质情感: 非人称的生命力量、解辖域化的语言: 情感的流动与聚块、身体的消解: 情感的通道、平滑的社会空间: 歧化的情感力量几部分。
《施康强译都兰趣话》的《都兰趣话》原题《趣话百篇》,是一部《十日谈》式的短篇故事集。作者假托此乃都兰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稿,专为娱乐庞大固埃主义者而整理出版。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部是巴尔扎克的手笔,只不过利用了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法国背景和题材,模仿了十六世纪的语言和拉伯雷那种大胆直率、生猛鲜活的文风。内容多涉人间风月、男女私情,然而在种种轻浮的玩笑和粗鄙俚俗的言词掩盖下,却不乏鞭辟入里的讽刺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巴尔扎克戏仿古法语写就此书,施康强先生受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夏玟之约,以仿中国古代话本小
《汤普森旅行社》属于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奇幻探险系列的一部,是在他去世后发表的遗作,本来题为《荒唐的巡航》。讲述了一批想要领略异国风情的游客被一份欺骗性的旅行社广告所诱惑,这个广告上列出的旅行条件过于优厚,实则难以履行。这批游客因此在旅途中险象环生,同时又充满妙趣。他们先是前往亚速尔群岛游览,但在旅途的后半程,船只遇险,旅客们乘小船漂流到了西非海岸,经历重重难关,最终平安返回伦敦。
本书是塞巴尔德的文学处女作,是他第一部诗歌作品。长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本人作为德国公民的记忆与经历。这些由想象、回忆和学术考证组成的生命片段向人类在自然的位置发起诘问,在生命的涨满与消退中传递沉重的历史阴郁。本书是塞巴尔德式典型书写的首次尝试,是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永恒二元的一次文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