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揭示钱穆先生的文化观、道德观、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进一步挖掘钱穆先生的文化-道德观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文化建设方面,试图增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重要特质和核心精神的认识,进而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精华的认同和自信,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道德建设方面,有助于进一步延续和培育中国文化崇德向善的精神特质,帮助人们认识和体悟道德对生活和人生幸福的价值和意义,此外,有助于道德建设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和实践。
世界著名的电气工程科学家、国内外公认的现代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卢强先生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6岁。电机系精心汇集先生生前亲友、同侪、学生,以及业内知名人士等四十人的回忆文章,集结成册,形成《高山仰止——电机系卢强院士纪念文集》,以深切缅怀这位至亲至敬的“大先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本纪念文集,从多个侧面和不同的视角将卢强院士为人和治学的风骨勾勒出来,呈现给大家。
本书是“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丛书”之一。全书通过广泛研读史料、走访调查,对张培爵、龙鸣剑、胡良辅、董修武等辛亥革命时期四川大学英烈校友的英雄事迹、理想信念进行搜集、整理、阐释,展现了四川大学校友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贡献,彰显了川大学子的革命精神与胸怀天下的气度。 本书主要内容为上述革命英烈传记,旨在充分发掘和用好校史文化及红色资源,弘扬川大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缅怀和宣传川大学子在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突出贡献,讲好川大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主要围绕四川农业大学多年来科研情况,讲述多项科研大奖背后的故事,记录一代代川农人秉持家国情怀,传承发扬“川农大精神”,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不懈努力的故事。重在讲述钻研的过程、奋斗的艰辛、克服的困难,以对群像的勾勒,生动展现川农人坚持创新的科学家精神和心怀国之大者的奉献精神。 内容包括六大部分:一、硕果累累(科技工作整体情况);二、端稳主粮饭碗;三、技术保障粮食安全;四、畜牧助力端住健康饭碗;五、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六、为健康保驾护航。
本书为记叙文集,收录了100名成绩优异 、综合表现突出的四川省2022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本专科)的学习生活故事,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全面展现我省优秀大学生的青春奋斗风采,进一步宣传国家奖助政策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全省广大大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勇于攀登。希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以获奖学生为榜样,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力争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这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 —他们辛勤奉献、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坚忍不拔,为城市的发展和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头顶光环的科学家离我们有多远?他们是如何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家是怎么工作与生活的?怀揣理想的青少年如何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这本贴近生活、契合大众的科学家故事锦集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光与热的奉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科学家的故事》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一本文集。书中描述的是研究所通过国家战略使命牵引,在红外与光电科学技术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家的故事,集中梳理并刻画了研究所的两院院士、专家、中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的群像。本书通过采集科学家们和创新团队的成长历程以及攻关故事,反映具有国立科研机构鲜明特点的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
本书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80位院士成长历程,从院士们的成长历程中闪发出来的爱党爱国热情,刻苦学习奋力拼搏,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还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我国科技技术勇攀世界高峰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的事迹对鼓励当代青少年努力学习、立德树人,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已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的“院士风采录”丛书,以院士自述文稿配以学术简介和适量插图构建,力图勾勒院士们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挚爱科学、造福人类的追求,以及真善美
大西国皇帝张献忠(1606年九月初十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延安府柳树涧堡(今陕西省延安定边县)人,在成都建都两年多,作者不做政治评价,以历史考证和文献资料,地理点位,严谨地描述张献忠的人生经历和历史事件。
《黄虎张献忠》也是作者历经陕西、云南、重庆和四川各地,进行田野考察和档案馆、文史馆查证很多详细资料,选择了涉及黄虎张献忠*为重要的十几个场景,进行梳理创作,力图展示张献忠的奇异禀赋以及大西国麾下的政治、军事、交往、管理、民生、科举、文化、沉银等方面的举措,